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建立可供毒理学研究的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方法采用机械方法分离出生后12~14天(C57B1/6JxCBA/Ca)小鼠卵巢内直径为100~130μm的腔前卵泡,96孔板单个卵泡连续培养12天后诱导排卵16h,观察卵泡发育、激素分泌和卵子形成,并将体外卵母细胞的成熟情况(IVG)与体内卵母细胞的生长情况(IVM)进行比较,以判断体外培养方法是否成功。结果分离完整卵泡率为89.74%(376/419);培养12天卵泡存活率为96.81%(364/376),有腔形成率为48.94%(184/376);卵泡和卵母细胞直径显著增加。诱导排卵后卵丘细胞-卵母细胞复合体排出率为56.38%(212/376);培养卵泡经历从腔前卵泡到卵母细胞成熟和极体排出的形态学变化,也有部分卵泡不发生腔样结构改变。体外培养卵泡分泌E2和P激素与体内分泌特征一致。IVG组4.61%(10/217)卵母细胞不能恢复成熟[停止在生发泡期(GV期)],76.50%(166/217)停止减数分裂在生发泡破裂期(GVBD期),18.89%(41/217)卵母细胞停止在第2次减数分裂(MII期)(PB);而IVM组1.24%(3/241)的卵母细胞不能恢复成熟(停止在GV期),45.23%(109/241)停止减数分裂在GVBD,53.53%(41/241)卵母细胞停止在MII期(PB);卵母细胞染色体核型完整,无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基本成功,可作为卵泡发育生理研究和毒理学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42.
43.
44.
目的:探讨草苔虫内酯对SD大鼠的致畸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标准致畸试验,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17只。草苔虫内脂高、中、低剂量实验组分别按0.016、0.008、0.004mg/kg给药,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大鼠于孕期第6~15天按10ml/kg体重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孕20天处死孕鼠,检查母体妊娠与胎鼠畸形情况。结果:中、高剂量组的孕鼠增重分别为67.72、11.98g,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并具有一定的剂量_反应趋势。在高剂量下,活胎率为61.42%,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吸收胎率和死胎率分别为20.81%、17.77%,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各受试剂量下,活胎体质量、活胎身长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和降低(P均〈0.05)。各实验组均未观察到胎鼠明显的外观、脏器以及骨骼的畸形。结论:草苔虫内酯在中、高剂量下具有母体毒性,在高剂量下有胚胎毒性。在受试剂量下有一定的胎儿毒性,但无明显的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和常规TiO2对细胞的毒性及DNA损伤有无差异。[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比较25、50、100、200μg/mL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的nano-TiO2(5-10nm)和常规TiO2的细胞毒性与DNA损伤作用。[结果]nano-TiO2对A549细胞的毒性与常规TiO2的变化趋势相近,nano-TiO2毒性大于常规TiO2,200gg/mL浓度时作用12h以上两者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nano-TiO2各剂量组尾DNA含量、Olive尾距、彗星尾长均明显增加(P〈0.05);常规TiO2在受试剂量下尾DNA含量、Olive尾距、彗星尾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增加。[结论]nano-TiO2对A549细胞的毒性高于常规TiO2,且nano-TiO2可诱导DNA损伤,而常规TiO2未观察到DNA损伤作用。表明nano-TiO2与常规TiO2在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探讨连翘酯苷冻干粉的对SD大鼠的致畸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标准致畸试验,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实验组剂量分别为0.075,0.150,0.3 g·kg-1,对照组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妊娠d 6~15尾静脉注射给药,qd.妊娠d 20处死孕鼠,检查母体妊娠与胎鼠畸形情况.结果各实验组对母鼠增重、胎鼠外观畸形率、内脏畸形率、活胎率、死胎率、吸收胎率、活胎身长、胎盘重和胎鼠体重无显著影响.同时,在各受试剂量作用下对骨骼的发育也无明显影响.结论连翘酯苷冻干粉冻干粉在受试剂量下无明显的母体毒性和致畸作用,也无明显的胚胎毒性和胎儿毒性. 相似文献
48.
背景与目的: 观察AY245441基因在正常腭组织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腭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AY245441基因的表达在腭突正常发育和腭裂发生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和原位杂交方法动态检测正常腭组织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腭裂组织中AY245441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AY245441基因在GD11~16正常腭突和腭裂组织中均有表达,在正常腭中GD11,GD13和GD14时AY245441表达丰度最高,与其它胚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裂组中AY245441的表达丰度明显低于正常腭 (P<0.05),而在腭裂组织中各胚龄AY245441的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结果显示,AY245441基因在GD13正常腭板前部的上皮细胞,GD14腭板前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中均有表达 ;在GD14正常腭板后部上皮细胞中有少许表达,但间充质细胞中无表达。在GD13腭裂前部上皮细胞中表达量明显下降,在GD14腭裂前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中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几乎未检出阳性信号;在GD14腭裂后部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中均无表达。 结论: AY245441基因在小鼠腭突组织的生长发育中行使重要功能,与腭裂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和视黄酸致ICR小鼠腭裂发育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建立发生率较高、畸形类型明确、易于获得并可用于不同类型化学物致腭裂发生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致突变性化合物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和非致突变性致畸物视黄酸(RA)作用于ICR小鼠(对照组采用溶剂),观察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的胚鼠腭裂畸形发生率,确定诱导腭裂发生的最佳作用条件,并通过光镜、电镜等手段对其畸形特征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孕10 d一次给予40 mg/kg MNNG所致腭裂的发生率为55.2%,一次给予80 mg/kg RA腭裂发生率几乎达100%;光镜结果显示这2种化学物诱导的腭裂均为小腭;电镜结果表明孕16 d对照组腭中嵴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的丝状伪足而实验组中则无.结论:成功建立了可供两类不同腭裂发生分子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腭裂畸形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0.
化学物质诱发的小鼠肢体畸形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发生率稳定、畸形类型特异和易于获得的化学物质所致小鼠肢体畸形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致突变性致畸物N—甲基—N’—硝基—N—甲基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作为受试物,观察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时间的胎鼠畸形率、畸形类型及特征。结果:孕期第12天一次给予MNNG 40mg/kg时,胎鼠畸形类型主要为肢体畸形,肢体畸形率以活胎计为33.7%(3l/92),以窝计为8l.8%(9/11),肢体畸形占畸形胎鼠的构成比为l00%。畸形类型以短指(趾)和缺指(趾)最常见。四肢畸形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不对称性,依次为左后>左前>右后>右前。掌跖骨缺失和骨化不全发生率较高,此外还有胫腓骨的缺失和骨化不全,特别是大体形态所见短肢是胫腓骨缺失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肢体畸形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肢体畸形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