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8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37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44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642篇
内科学   297篇
皮肤病学   18篇
神经病学   81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1190篇
预防医学   462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345篇
  10篇
中国医学   408篇
肿瘤学   90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51.
目的观察速刺穴位埋线联合腹四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7例。治疗组采取相应节段夹脊穴穴位埋线配合腹四针的方法。对照组采取口服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6%。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1.5%。结论速刺穴位埋线结合腹四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2.
53.
陈敏  王军  周雪典  陈馨蕊  田洁 《西部医学》2019,31(12):1866-1870
目的 探讨五岁以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小儿重症肺炎的防治、诊治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部115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相关治疗,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115例重症肺炎患儿中,呼吸性酸中毒42例(36.52%);低钠血症38例(33.04%)和低钙血症37例(32.17%);呼吸合胞病毒33例(28.69%);肺炎克雷伯杆菌11例(9.57%);胸部X线检查示斑片状阴影105例(91.30%),经治疗无效或加重者,80例行胸部CT检查示肺节段性不张44例(55.00%)。106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47.17%患儿出现一种并发症,5283%患儿出现两种及以上并发症,所有患儿均使用抗生素治疗。使用与未使用机械通气患儿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入院前病程、转入重症监护室、有基础疾病、有并发症、贫血、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白蛋白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降低(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前病程、转入重症监护室、有基础疾病、有并发症、贫血、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低白蛋白均为影响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儿的病情复杂多样,入院前病程、转入重症监护室、基础疾病、并发症、贫血、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白蛋白均为影响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治疗,有效给予对症干预,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47例单个脊髓炎性脱髓鞘病灶患者疾病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92例首发影像表现为单个脊髓炎性脱髓鞘病灶的患者,根据随访是否出现向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多发性硬化(MS)或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转化分为转化组(n=47)与非转化组(n=4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47例转化组和45例非转化组中,疾病转化与年龄、随访过程中出现视力障碍、脊髓MRI累及节段≥3个、风湿系列异常、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抗体阳性及复发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发(OR=6.850,95%CI:2.206~21.270,P=0.001)、MRI累及节段≥3个(OR=3.968,95%CI:1.230~12.805,P=0.021)、CNS脱髓鞘抗体阳性(OR=19.983,95%CI:2.258~176.816...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左侧俯卧位肺静脉CT成像对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检测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房颤患者,术前接受肺静脉CT检查,左心耳内对比剂充盈不良者接受延迟扫描,于24h后接受左侧俯卧位肺静脉CT检查。1周内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双期肺静脉CTA和左侧俯卧位肺静脉CTA对房颤患者心耳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 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中,34例经TEE确诊左心耳血栓。左侧俯卧位肺静脉CTA较双期肺静脉CTA在检测左心耳血栓具有更高的敏感度(94.1%vs 88.2%)、特异度(100%vs 94.2%)、阳性预测值(100%vs 85.7%)和阴性预测值(97.7%vs 95.3%)(P值均<0.05)。左侧俯卧位肺静脉CTA评估左心耳血栓结果与TEE结果一致性更优(κ值0.97 vs 0.88,P<0.05)。结论 左侧俯卧位肺静脉CTA通过改变体位,改善对比剂在心耳内分布,提高对心耳血栓的检测效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管内膜外翻移植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缺损长度0.5~3.0 cm)采用自体静脉内膜外翻移植桥接修复。结果 1例失访,19例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分:优5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对较粗大的神经缺损者,自体静脉管内膜外翻桥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7.
脑胶质肉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MRI对脑胶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肉瘤6例,回顾分析其MRI表现。结果:病灶基本上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多数形态不规则,伴有囊变和坏死,可伴瘤内出血,生长具有侵袭性;少数为结节状。周围服组织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6例均明显强化,4例呈不规则环状强化,2例呈结节状强化;2例直接侵犯邻近脑叶,2例发现脑内转移灶。结论:脑胶质肉瘤通常发生于额、顶叶,MRI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但信号改变易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恶性胶质瘤、转移瘤等相混淆。确诊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58.
螺旋CT SSD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及三维表面遮盖成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单纯上下颌骨折各11例,混合骨折26例。3例眶底骨折,1例上颌面线形骨折,及2例下颌角线形骨折二维未显示或显示欠清晰,SSD有4例细小骨折及深部骨折未能显示。SSD清晰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骨折块的移位、凹陷程度及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方向。结论:二维影像在显示深部及细小骨折方面优于SSD,但SSD能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理想的整复模式,两者应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59.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解剖位置的特殊决定了其损伤后临床表现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1]。如何作出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术式选择是抢救十二指肠损伤病人的关键,为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疗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我们两家医院自1990~2003年共收治的35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ABP 58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9例。A组采取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行ERCP+EST联合治疗;而B组患者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当出现胆道梗阻、穿孔或胰腺脓肿及胰腺假性囊肿时则积极开腹手术。记录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结果 A组与B组腹痛缓解时间分别为(5.21±2.08)d vs.(13.56±6.28)d,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为(7.66±4.15)d vs.(12.32±5.81)d,住院时间为(18.42±5.73)d vs.(26.12±12.15)d,住院费用为(1.86±1.15)万元vs.(5.46±2.37)万元,并发症发生率为6.90%(2/29)vs.34.48%(10/29),死亡率为6.90%(2/29)vs.27.59%(8/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采用ERCP+EST联合治疗AB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