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在心源性与肺源性呼吸困难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分心源性呼吸困难组(543例)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484例)。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对比分析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亚组间血浆NT-proBNP水平;肺源性呼吸困难组不同肺功能亚组间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血浆NT-proBNP水平(5163 pg/ml)显著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496pg/ml),P〈O.OO1;在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中,病因不同其血浆的NT-proBNP水平升高不同(3905.5-9379 pg/ml),P=0.001;有并发症患者NT-proBNP水平(5615.4 pg/ml)显著高于无并发症患者(4459.2 pg/ml),P〈0.05,且血浆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r=0.2826,p〈0.001),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145,p〈0.001)。在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中,有呼吸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2847.67pg/ml)明显高于无呼吸衰竭患者(373.96pg/ml),p〈0.001;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2265pg/ml)明显高于无呼吸衰竭的患者(373.96pg/ml),p〈0.001。结论 NTproBNP可作为鉴别心源性及肺源性呼吸困难的特异性指标;心源性呼吸困难病因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最明显;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病情预后评估指标;肺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异常升高提示合并有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32.
高渗盐水降低颅脑损伤后高颅内压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对颅脑损伤后高颅内压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颅脑损伤患者67例,颅内压均大于20mmHg。所有患者交替静脉滴注5%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各2次,两次给药间隔视药物作用时间而定。每次给药后,观察药物的起效时间、药物的作用时间、颅内压降低的幅度。结果高渗盐水的起效时间和颅内压降低的幅度稍优于甘露醇,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渗盐水的药物作用时间则明显长于甘露醇(P0.05)。5例用甘露醇后出现颅内压反弹,超过用药前水平。结论 5%高渗盐水能够降低颅脑损伤后高颅内压,对于不适于使用甘露醇的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高渗盐水是降低颅内压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家庭无创通气在重度和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将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0例重度和极重度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PaCO_2、PaO_2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CO_2、PaO_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EV1、FEV1/FVC均优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FEV1、FEV1/FVC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及并发生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施家庭无创通气治疗重度和极重度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显著改善血气指标,可降低急性发作次数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并分析颈动脉狭窄和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实施评价的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55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彩色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记录脑梗死临床症状明显患者和不明显患者斑块不同回声病例比例,观察多普勒血流参数对于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评估情况。结果相对于临床症状不显著的2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的35例脑梗死患者混合回声病例数明显要比其高,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普勒血流参数对于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评估上,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比较高。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在予以检查时,除了要对头部实施常规检查以外,还需注重颈部血管。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来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其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均比较高,没有创伤,能重复检查,不仅可评价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和IMT,同时还可对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为早期发现以及诊治脑梗死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3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数有动脉硬化。颈动脉造影有时可引起脑部并发症,其发生率为 0~28%。因其有一定痛苦和危险性,患者对此存在恐惧心理。故在STA-MCA吻合术后,难以做到全部病例造影复查,以检查吻合质量和评定临床效果。1981年10月~1982年7月,我们对30例 STA-MCA吻合术患者,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在防治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经头颅MRI+MRA及脑血管造影确诊为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例行体检头MRI+MRA正常的健康自愿者40名为对照组。病例组采取脑梗死规范治疗及肢体功能康复锻炼,以酶联免疫法分不同时段测定两组患者血浆Lp-PLA2的浓度,以及评价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经数据分析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性。结果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P<0.05,并且随着脑梗死时间的推移,Lp-PLA2浓度愈低。NIHSS评分显示,随着脑梗死时间推移,NIHSS评分越来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同时期NIHSS评分和患者Lp-PLA2浓度,NIHSS与Lp-PLA2浓度呈正相关(r=2.376,P<0.01)。结论血浆Lp-PLA2浓度升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降低血浆Lp-PLA2浓度可在脑梗死的早期预防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外伤性脑缺血偏瘫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手术组30例,在肢体偏瘫对侧颞部,采用带蒂颞肌瓣、颞肌筋膜、颞浅动脉(血管)筋膜瓣行大脑皮层贴合术.对照组20例,常规内科治疗. 结果手术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35,P<0.05),而病程在6个月内以手术疗效最为显著,治愈率为62.5%. 结论采用脑肌血管共生术治疗外伤性脑缺血偏瘫,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致残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采用盐酸氟桂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脑动脉硬化症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盐酸氟桂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采用盐酸氟桂嗪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效果。方法:选择就诊的脑动脉硬化症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盐酸氟桂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