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反映卒中二级预防的负担。方法前瞻性调查478例连续的脑卒中门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学、个人疾病史和不良生活方式,计算单个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危险因素的累积数目和组合情况。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7.2%)、血脂异常(66.7%)和吸烟(42.9%)列前3位。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百分比依次为1.5%、8.6%、30.1%、29.7%、19.9%、6.7%、3.3%和0.2%。在具有2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中,主要的危险因素组合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28.5%)、吸烟和血脂异常(13.2%)、高血压和吸烟(10.4%)、高血压和糖尿病(10.4%)。结论高血压是卒中预防的重中之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卒中预防的重要环节。90%的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人群,应对之综合干预,多数患者需要更严格的治疗靶目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370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1个月内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患病率、相关因素及症状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登记连续观察的研究方法,对370例急性脑卒中后1个月内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能正常交流并完成检查的患者进行观察.以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和分类标准第3版(CCMD-3)的抑郁诊断标准诊断PS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非PSD组(HAMD评分≤6分)和PSD组(HAMD评分>7分),再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7分且≤16分)和中-重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17分).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后1个月内PSD的患病率为17.0%,PSD组的既往脑卒中史的构成比为31.7%,显著高于非PSD组的19.5%(P<0.05).轻度抑郁症状患者占88.9%,PSD的临床症状以阻滞、焦虑/躯体化障碍、睡眠障碍多见.轻度抑郁症状亚组中阻滞因子评分最高,而中-重度抑郁症状亚组中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最高.中-重度抑郁症状亚组的焦虑/躯体化、体重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轻度抑郁症状亚组(P值均<0.05).结论 PSD以轻度抑郁症状为主,且躯体化症状及睡眠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他汀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对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纳入24h内急诊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他汀组(40mg/d,2周)和对照组。发病1周内,进行头颅磁共振(MRI)检查,并在3个月随访时予以复查,分析两组患者梗死体积变化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梗死体积变化的因素。同时进行血脂、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评分等评估。结果:共39例患者接受了2次头颅MRI检查。其中阿托伐他汀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19例。两组患者的梗死体积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梗死体积较发病时减少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71.4%对28.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用他汀治疗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梗死体积增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使用他汀可能有利于患者梗死体积的局限。梗死体积的变化可能成为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的一个补充观察指标来进一步评价药物干预的效果。他汀类药物是否能局限脑梗死体积和改善临床预后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多奈哌齐治疗急性卒中后失语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卒中后失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规范化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多奈哌齐5 mg/d,共12周.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WAB)评定疗效.结果 12周后,两组患者的WAB各亚项及失语指数(AQ)得分均较基线值有显著地提高,但治疗组的 AQ 改善程度得分比对照组更为显著[(34.14±17.70)分比(20.69±17.26)分,P=0.004];治疗组在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和命名各方面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有明显临床改善的患者达60%,而对照组仅为26.7%,差异显著(P=0.009).结论 卒中后3个月内失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自然恢复,加用多奈哌齐对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的恢复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病例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双上肢无力、发冷疼痛、头晕、头痛、黑朦等为主.B超与DSA结果符合率达90%(27/30).MRI/MRA与DSA符合率达83.3%(10/12).B超、MRI/MRA在显示血管壁病变方面优于DSA.结论根据临床表现,结合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MRI的SE序列和动态增强MRA从各个不同方面检测病变血管,联合应用,可以全面准确诊断大动脉炎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7.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143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CCCI)143例,男性76例,女性67例,年龄63±8.9岁,予养血清脑颗粒4g(1袋),po.tid,连服4~8周,分别于4周和8周时随访一次.结果治疗8周时头晕、失眠及头重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88.2%及83.3%.疗效明显优于治疗4周时,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CCC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8.
患者女性,年龄37岁,工人。因“右下肢乏力2个月余、记忆力下降1个月余伴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1次”于2006年6月25日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肢乏力,行走拖地,仍可独立行走、上楼,无疼痛或麻木,无束带感,无大小便障碍。未予治疗,症状亦无变化。1个月前患者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又出现视物不清和记忆力减退,以近事遗忘为主;逐渐出现反应迟钝、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013年1月—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20例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0例妊娠与产褥期并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12例发生脑出血,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红斑狼疮并发症、垂体瘤鞍内出血、听神经瘤、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等;2例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6例发生脑梗死,病因包括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导致)致脑栓塞、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静脉窦血栓形成等。20例患者中,18例存活,2例死亡。8例患者顺利分娩出胎儿,但其中1例患者死亡,另7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妊娠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尤其是妊娠后期脑出血风险增加。当孕产妇出现急性/亚急性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及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时,应警惕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影像学检查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并发现病因;及时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0.
目的:尝试将临床路径的理念引入住院医师培养的临床教学。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进入住院医师培养基地的医学毕业生实行临床路径教学法。以脑卒中为例介绍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具体方法及步骤。结论:临床路径教学法规范了带教老师的教学行为,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培养了住院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了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及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