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目的 :探讨跗骨窦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跗骨窦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22例,均为单足,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20~65(41.73±12.46)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的变化,术后12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8~36(27.05±4.92)个月;患者骨折均正常愈合,愈合时间(10.73±1.24)周。B?hler角由术前的(11.36±5.92)°恢复到术后的(33.36±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issane角术前(99.23±8.61)°与术后(114.64±6.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跟骨宽度由术前(46.59±1.40)mm恢复至术后3个月的(42.15±0.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95.05±6.86,优16例,良5例,差1例。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及骨髓炎发生。结论:跗骨窦小切口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跟距后关节面暴露充分、易于取出、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跗骨窦小切口术中需仔细操作辨认,保护腓肠神经、肌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动脉造影后给予明胶海绵,超液化碘油及化疗药栓塞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得以有效止血。1例患者由于严重失血性休克,肝动脉栓塞治疗后出现肝、肾功能衰竭,于术后3天死亡,其余27例均无复发出血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肿瘤均能不同程度控制。结论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癌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为肝癌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了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的肝动脉造影CT(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P)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行CTHA/CTAP与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和DSA分析对照。结果CTHA/CTAP发现已栓塞周边复发23个(92%),DSA室发现8个(32%),CT发现10个(40%),CTHA/CTAP发现新发病灶40(93%),DSA发现13个(39%),常规CT发现新发病灶9个(20%)。结论CTHA/CTAP联合应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对于疗效评价及早期发现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采用单纯TACE,观察组17例采用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两组在每个疗程结束后2月行强化CT和DSA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6.2%、8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半年复查随访,复发率分别为61.5%,2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及2年的生存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难以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氩氦刀联合TACE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TAC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形成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与肝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胆总管结扎手术组 ,以结扎胆总管 (ligatingcommonbileduct ,LCD)的Wistar大鼠为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法 ,测定血清中TNF -α含量 ;TUNEL法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状态。结果 :LCD术后 3、7、14dTNF -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 ,并于LCD术后 7~ 14d达到高峰。结论 :Wistar大鼠在梗阻性黄疸形成中TNF -α明显增高诱导肝细胞凋亡 ,对肝功能损害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ACE在肝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予CT、B超、AFP检查,再行肝动脉造影,然后根据上述结果进行介入治疗。结果45例患者有10例复发,其中有6例9处病灶是由肝动脉造影发现的而之前的B超、CT均未发现,分别行介入治疗后原先病灶均得到控制,后经随访有2例患者分别于17个月及24个月发现复发,再行介入治疗,病灶控制。结论肝癌术后DSA可以尽早发现复发病灶,TACE可以降低近期复发率,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MP-1组织抑制剂(TIMP-1)以及MMP-9 mRNA、TIMP-1 mRNA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法测定手术切除的70例不同组织学类型脑膜瘤标本中MMP-9及TIMP-1的蛋白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在不同组织类型脑膜瘤中MMP-9、TIMP-1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并测量其吸光度比值进行对比。结果MMP-9和TIMP-1在良性脑膜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0%和52.50%,在恶性脑膜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53.33%。MMP-9在恶性脑膜瘤和良性脑膜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TIMP-1在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MP-9 mRNA及TIMP-1 mRNA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脑膜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P-9与脑膜瘤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促进脑膜瘤的侵袭性生长,其表达在基因转录水平已经上调,MMP-9和TIMP-1表达的失衡与脑膜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相关,MMP-9、TIMP-1基因参与了脑膜瘤的发展过程,与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