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张燕娟  颜燕红  惠品晶 《西部医学》2020,32(11):1694-1696+1701
【摘要】目的 探讨c TCD诊断右向左分流(RLS)在中青年隐源性卒中(C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来我科检查的170例中青年CS患者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5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由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TTE)与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 TCD)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同时对罹患RLS患者的分流量采取分级处理,比较两组RLS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c TCD诊断RLS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TE诊断RLS总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c TCD诊断RLS阳性率明显高于TTE(P<005)。 结论 隐源性卒中与RLS有相关性,应引起临床重视;c TCD诊断RLS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可作为隐源性卒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CMCAO)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由TCD和(或)TCCS诊断为单侧CMCAO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54例,记录患者DSA上软脑膜侧支(LMA)分级。TCD和(或)TCCS检测并记录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流速(MV),并计算其患侧(i)与健侧(c)MV比值(MViACA/MVcACA、MViPCA/MVcPCA)。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LMA分级的相关性。根据临床症状将患者分无症状组(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9例)和脑梗死(CI)组(27例),比较3组患者ACA及PCA血流参数差异及相对CT灌注参数的差异。 结果MViACA、MViACA/MVcACA与LMA分级均呈显著正相关(r=0.568,P=0.000;r=0.757,P=0.000);MViPCA、MViPCA/MVcPCA与LMA分级均呈正相关(r=0.383,P=0.004;r=0.624,P=0.000)。无症状组、TIA组患者MViACA、MViPCA、MViACA/MVcACA、MViPCA/MVcPCA均高于脑梗死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组、TIA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均低于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CD和(或)TCCS上ACA及PCA血流动力学参数与DSA上LMA分级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与CT灌注成像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对于指导单侧CMCAO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量化评估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的可行性。方法经多模式影像证实为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145例,用TCD及DSA评估侧支循环,并行一致性检验。对结果一致的128例进一步行TCD侧支循环量化评分,设定前交通动脉(ACo A)开放3分、后交通动脉(PCo A)开放2分、眼动脉(OA)开放1分。将128例患者分症状组及无症状组,对两组侧支循环评分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以诊断最佳界值为截点分侧支循环不良组及良好组,比较两组患侧TCD及CT灌注(CTP)参数,并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 TCD评估ACo A、PCo A、OA与DSA的一致性均极佳(Kappa值=0.879、0.787、0.770,P 0.05)。(2)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侧支循环评分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3) TCD侧支循环评分3.5分为诊断最佳界值,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84.4%。(4) TCD及CTP参数: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基底节区及颞叶的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而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较侧支循环良好组明显延长(均P 0.05)。(5) TCD侧支循环评分与ASPECTS呈高度正相关(r=0.767,P 0.05)。结论 TCD可以量化评估单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脑侧支循环,对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惠品晶  王美德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F0004-F0004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背景: 患者男性,52岁。5天前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出现短暂性意识丧失。现在神志清。CT:蛛网膜下腔出血。DSA:右侧大脑中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icrovascular Doppler,MVD)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VD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21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监测,记录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分支的血流速度和频谱,根据MVD检查结果重新调整瘤夹。结果所有动脉瘤患者均探及瘤体内呈毛刺样、涡流样杂音频谱。15例动脉瘤夹闭的患者中,3例因载瘤动脉或分支血管狭窄而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均未探及血流信号,无音频和频谱显示,证实已被完全夹闭,而载瘤动脉及分支血流频谱波动性良好;8例动脉瘤患者术中运用MVD协助区分巨大动脉瘤和载瘤动脉走行。结论动脉瘤夹闭术中运用MVD同步进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监测,可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具有无创、简单易行,安全的特点。建议MVD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监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多普勒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MVD)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3例26个脑动脉瘤夹闭前、后,使用MVD对动脉瘤、载瘤动脉和相关穿支动脉检测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动脉瘤夹闭后,瘤体内涡流存在时,加强瘤颈的夹闭力,载瘤动脉或穿支动脉血流降低或消失时,改变动脉瘤夹夹闭位置,使载瘤动脉和或穿支动脉的血流恢复至正常。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检测到涡流或毛刺样血流信号。21个动脉瘤夹闭术后,瘤体内涡流消失,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频谱良好;3个动脉瘤行孤立术后,瘤体内频谱消失,2个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加清除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完全夹闭2个动脉瘤,4个动脉瘤载瘤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调整动脉瘤夹夹闭位置后,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术后头颅CT示,所有病例无脑梗死。3例眼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和1例小脑上动脉瘤出院前作DSA检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和相关血管无闭塞或狭窄现象。其他病例均作CTA复查,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保留良好,动脉瘤消失。结论MVD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是一种安全直接,快速简便和经济有效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惠品晶  王美德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F0004-F0004
大脑中动脉狭窄 背景:男性病人,62岁,患高血压、糖尿病12年,近一个多月头昏,左手麻木。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 点评: 由于病人的病情可不断发生变化,故必须说明有关检查的时间和症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 )1和-T2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 siRNA-ppGalNAc-T1(A组)、siRNA-ppGalNAc-T2 (B组)和空载体对照(C组)转染MDA-MB-23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pGalNAc-T1和-T2 mRNA表达 ,MTT法和 Hoechst 33258染色分别检测各组对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的药物敏感性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T ransw 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M DA-M B-231细胞中ppGalNAc-T1和-T2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乳腺细胞(P<0 .05).与C组相比 ,A组、B组药物敏感性和细胞凋亡率升高(P<0 .05) ,而细胞侵袭能力受到抑制(P<0 .05).结论 ppGalNAc-T1和-T2可能是潜在预测和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