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2004年8月-2006年9月,我们应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7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 11例体表海绵状血管瘤 (头皮 2例 ,颜面部 6例 ,前胸部 2例 ,会阴部 1例 )局部畸形血管团内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加地塞米松 ,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1例患者 1次治疗 8例 ,2次治疗 3例。治疗后 3个月复查 ,显效 4例 ,有效 7例 ,6个月复查显效 5例 ,有效 6例 ,未见无效者 ,总有效率 10 0 %。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体表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3.
<正>患儿,男,8岁。以间断性抽搐7年余,右侧肌力下降1周入院。7年余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嘴角不自主抽动,持续约10余秒钟后开始出现右侧眉弓上缘局部抽搐,持续约数分钟后缓解,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未予重视。1周前患儿晨起后自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并伴有感觉麻木,约半小时后上述症状缓解,随即出现嘴角及右侧眉弓上缘局部抽动,发作情况基本同前,数分钟后缓解。CT检查示:左顶叶占位性病变。查体:左侧顶部可见头皮局部淡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扁塑藤素对人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4和8 μmol/L的扁塑藤素作用U251细胞24 h后,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U251细胞活力;Cell cycle staining Kit检测U251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和p-PI3K、PI3K、p-AKT以及AKT蛋白表达。结果:2、4和8 μmol/L的扁塑藤素显著降低U251细胞的活力,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扁塑藤素可下调U251细胞PCNA蛋白的表达。扁塑藤素处理U251细胞后,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扁塑藤素处理可明显降低U251细胞p-PI3K/PI3K、p-AKT/AKT的比值。结论:扁塑藤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人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联合2-甲氧基雌二醇(2-methoxyestradiol,2-ME)对SHG-44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SHG-44细胞,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荷瘤后将裸鼠随机分空白对照组、TMZ组、2-ME组、TMZ+2-ME组,每组各7只,荷瘤后8 d分别给予TMZ、2-ME、TMZ+2-ME,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给药结束5周后取瘤计算抑瘤率,并制备瘤组织细胞悬液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瘤组织HIF-1α、P53蛋白表达。结果:(1)TMZ组、2-ME组及2-ME+TMZ组肿瘤生长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2-ME+TMZ组肿瘤生长低于TMZ组。(2)2-ME+TMZ组、TMZ组及2-ME组的瘤细胞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2-ME+TMZ组与TMZ组的凋亡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2-ME+TMZ组HIF-1α蛋白表达明显低于TMZ组;2-ME+TMZ组P5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TMZ组。结论:应用替莫唑胺(TMZ)联合2-甲氧基雌二醇(2-ME)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用TMZ或2-ME。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可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前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术前介入化疗,其中26例合并栓塞治疗,根据癌灶部位进行选择性动脉插管,根据体表面积应用化疗药物,5-Fu750mg/m2,MMC10mg/m2,DDP60mg/m2,介入术后7~14天行外科手术治疗,并行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术后复发率。结果术后50例患者病理学改变总有效率为74.0%。23例出现一过性恶心、呕吐,2例出现黑便,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手术后6、12、18、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0、2.6%、12.0%、23.6%。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前介入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少,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常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7.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型CA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首发症状为癫(癎)者16例,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者4例,无症状1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其中4例同时做了颞叶部分切除,10例切除了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2例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病灶和癫(癎)灶,余5例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带为界面切除病灶.结果 病灶均全切.21例患者随访0.5~4年恢复良好或无变化.结论 脑内型CA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方法按8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病因治疗组42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对破裂的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保守治疗组42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脑积水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病因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3/42例),亚急性期为4.76%(2/42例),慢性期为16.67%(7/42例),总发生率为28.57%;保守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发生率为23.81%(10/42例),亚急性期为9.52%(4/42例),慢性期为35.71%(15/42例),总发生率为69.05%。两组急性期与慢性期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急性期χ^2=4.46,慢性期χ^2=3.94,P均〈0.05),两组亚急性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72,P〉0.05),病因治疗组脑积水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χ^2=13.77,P〈0.01)。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在急性出血期(7d内)首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的治疗方法对减轻或预防脑积水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颅内CA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脑内型CA 40例.临床观察6例,4例随访1-6年无特殊不适,2例随访1年后症状加重;手术治疗9例,均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随访0.5-3年均恢复良好;γ-刀治疗25例,7例0.5-1年再次出血,1年后仅6例病灶体积缩小.脑外型CA 6例,均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其中病灶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全切除的3例病人随访3月-2年MRI复查未见血管瘤复发.不全切除的3例患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1年后复查MRI见病灶体积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脑外型CA应首选显微手术治疗,残留部分可行γ-刀治疗;脑内型CA,无症状者可临床观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γ-刀治疗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血清重组人Dick-kopfx相关蛋白-1(DKK-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和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9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7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甲状腺结节组,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甲状腺结节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DKK-1、LAG-3水平和SII,观察手术前后血清DKK-1、LAG-3水平和SII变化情况,观察各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组患者血清DKK-1水平和SII均明显高于甲状腺结节组,手术后血清DKK-1水平和SI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甲状腺结节组患者DKK-1水平和SII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型甲状腺癌组患者血清LAG-3水平明显低于甲状腺结节组,手术后血清LAG-3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甲状腺结节组患者LAG-3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DKK-1、LAG-3水平和SII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明显关系(P<0.05);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和腺外浸润无明显关系(P>0.05)。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LAG-3水平与DKK-1水平(r=-0.642,P<0.05)和SII(r=-0.716,P<0.05)均呈负相关,DKK-1水平和SII呈正相关(r=0.784,P<0.05)。血清DKK-1、LAG-3和SII诊断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检测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96.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65,明显高于DKK-1、LAG-3和SII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DKK-1、LAG-3和SII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