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2篇 |
内科学 | 1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48篇 |
预防医学 | 25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右心衰竭的患者分为血塞通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血塞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塞通600mg静滴,1次/d,疗程1周。结果:总有效率血塞通组96.29%,常规治疗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塞通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对新生儿血液学变化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关系.方法 回顾性观察研究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湖州市中心医院572例新生儿,根据出生体质量和胎龄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母体PIH分为4组:343例适于胎龄儿(AGA)(AGA对照组),25例小于胎龄儿(SGA)(SGA对照组),73例... 相似文献
34.
背景:现阶段,针对已知的炎性递质的干预措施对于减轻脊髓继发损伤的效果局限。白细胞介素17是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制作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模型,假手术组仅剪开硬脊膜而不伤及脊髓实质。开放后测定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7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开放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均为20-21分,脊髓损伤1,2 d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损伤后7 d BBB评分为0-3分(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6 h后,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肿胀,神经元突起减少;脊髓损伤12 h后,灰质、白质组织结构疏松、空泡化;脊髓损伤后7 d,胶质细胞增生,组织纤维化明显。RT-qPCR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7 mNA于脊髓损伤后3 h出现,并于6 h表达出现高峰(P < 0.01),随后表达减少,7 d后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6 h后,白细胞介素17表达开始升高,并于损伤后12 h出现高峰(P < 0.05),随后表达减少,至伤后7 d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结果可见脊髓损伤12 h后组织损伤表现最严重,并与白细胞介素17表达改变存在时间的一致性,推断白细胞介素17可能参与了脊髓继发性炎症反应过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其他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集6小时内持续急性胸痛的患者血清标本163例,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法(ACB法)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同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水平,采用酶速率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IMA、cTnI、MYO和CK-MB中位数水平均高于非缺血性胸痛(NICP)对照组(P<0.05).以血清IMA水平85U/mL、cTnI水平0.1 g/mL、MYO水平65.8ng/mL和CK-MB水平24U/L作为诊断ACS患者和NICP对照者的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3、0.72和0.76.对比IMA、cTnI、MYO与CK-MB四项指标单独检测,四者联合检测提高了ACS患者的诊断效率.结论 IMA是一种有用的、敏感的早期诊断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脏生物学标志物.IMA、cTnI、MYO和CK-MB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C57小鼠脊髓钳夹区IL-17表达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SCI模型组、假手术组和IL-17中和抗体组。模型组制作小鼠脊髓钳夹模型,假手术组只剪开硬脊膜不伤及脊髓;IL-17中和抗体组在脊髓钳夹1 h即刻尾静脉给予IL-17中和抗体。小鼠后肢功能变化按Basso提出的小鼠后肢行为学评分(BMS)于1~7 d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脊髓损伤区IL-17 mRNA各时间点表达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脊髓损伤第7天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小鼠SCI后行为学显示,假手术组小鼠BMS在1~7 d均为9分;模型组小鼠BMS第1天为0分、第7天达2.9分;IL-17中和抗体组小鼠BMS第1天为0分、损伤第7天BMS评分达3.5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损伤区IL-17 mRNA的表达在损伤3 h升至最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后其表达水平开始下降,其他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第7天IL-17 mRNA的表达最低。HE染色结果显示,SCI后7 d,假手术组小鼠脊髓组织形态完整;模型组小鼠大量神经细胞坏死、凋亡,大量细胞空泡状形成;中和抗体组小鼠部分神经元核固缩,有细胞空泡状形成,但部分细胞仍保持完整形态。结论 IL-17参与了SCI的继发性免疫炎症进程,可能是SCI治疗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研究Vitapex糊剂在预防全脱位牙再植后牙根吸收的效果.方法:选择急诊因外伤致上前牙完全脱位5h内牙根发育完成的患者30例,患牙36颗.用生理盐水冲洗完全脱位牙及牙槽窝,局麻下复位,不锈钢丝加树脂夹板固定患牙.2周后行牙髓摘除及常规根管预备和消毒,1周后,随机分为A、B 2组,A组采用氢氧化钙糊剂暂时根充,B组采用Vitapex糊剂暂时根充.每3个月复诊,拍摄牙片,观察评价牙根吸收程度并更换充填糊剂.1.5a后,X线片观察牙根吸收稳定后改作永久性根管充填.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的成功率,尽管氢氧化钙在随访1.5a后成功率略高(分别为88.9%和83.3%),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itapex糊剂具有氧氧化钙和碘仿两者的优点,碘仿的X线阻射性便于充填效果及药物吸收情况的观察,而且操作方便.结论:本研究表明,Vitapex糊剂具有较好的预防脱位牙牙根吸收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五苓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予以扩血管、营养神经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服五苓散汤剂,对照组加用中药安慰剂。两组疗程均为28天,随访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旋转180°步数及Evan’s指数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69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2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7.14%和55.88%;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及随访2个月后组内比较,两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及随访2个月后MMSE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及随访2个月后组内比较,两组旋转180°步数与Evan’s index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及随访2个月后比较,旋转180°步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苓散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的疗效满意,可改善患者的步态障碍与认知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250例研究对象分为CCA-IMT增厚(A组,128例)和CCA-IMT正常(B组,122例)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CA-IMT增厚与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评价sdLDL-C筛选颈总动脉中内膜增厚的临床效果。结果 sdLDL-C是CCA-IMT增厚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sdLDL-C对CCA-IM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79%和89%。结论sdLDL-C对CCA-IMT增厚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