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关于内毒素的性质和病理作用不少人正在深入研究,认为它是一种多糖—类脂—蛋白质复合物,除了具有一般的免疫源性和毒性外,亦具有热源性。侵入机体的细菌死亡破裂后即可释放其内毒素,它能直接作用于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机能紊乱,引起发热,另外也可以作用于多形核白细胞或巨噬细胞,使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  相似文献   
22.
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常采用回肠膀胱术(即输尿管回肠皮肤造口术)和可控膀胱术,近二年我科完成4例尿流改道术,其中3例为回肠膀胱术,1998年1月又采用阑尾原位脐部造口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术后随访7个月,病人完全正常生活,控尿满意,自行插管排尿方便简单,每次导尿量约500ml,膀胱内压30cmH_2O(2.94kPa),无输尿管返流或积水等,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后患者,此术式与回肠膀胱术相比,耗费时间与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别不大,但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例1 男性,72岁.因尿潴留留置双腔气囊尿管导尿.2周后内科更换导尿管时,自侧管内反复抽吸不出气囊内液体,且因拔管操作时往外硬拽导致尿道损伤,出血较多.我科会诊时亦反复抽吸不出气囊内液体,使用输尿管导管内之钢质导丝自例管孔内徐徐插入,刺破气囊,排净液体后拔出导尿管,重新插入新导尿管.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survivin-CMV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双靶点慢病毒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RT-PCR扩增anti-AFP-scFv,测序鉴定,双酶切连接,获得pMD2G-anti-AFP-scFv质粒。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IGF1R基因干扰有效序列,合成靶序列的OligoDNA,退火形成双链DNA,与质粒pPRIME连接得到pPRIME-miR30-shRNA-IGF1R质粒。RT-PCR扩增survivin-CMV肝癌特异性启动子,测序鉴定,与双酶切的质粒pPRIME-miR30-shRNA-IGF1R连接,得到质粒sur-CMV-pPRIME-miR30-shRNA-IGF1R。用sur-CMV-pPRIME-miR30-shRNA-IGF1R, psPAX2, pMD2G-anti-AFP-scFv共转染293T细胞,经过病毒空斑纯化,包装成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RT-PCR、Westernblot检测IGF1R表达,竞争抑制实验检测抗人AFP单链抗体活性。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结果成功构建survivin-CMV肝癌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慢病毒AFP-sur-CMV-PRIME-miR30-shRNA-IGF1R;滴度为4.58×109PFU/mL;AFP-sur-CMV-PRIME-miR30-shRNA-IGF1R抑制了肝癌细胞IGF1R表达,竞争实验显示抗人AFP单链抗体的基因高效表达,该慢病毒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结论本次实验构建的慢病毒载体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为肝癌生物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Apelin-13对大鼠急性痛的调制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将50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Apelin-13 0.05μg/g组、Apelin-13 0.1μg/g组、Apelin-13 0.5μg/g组及吗啡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辐射热甩尾法连续监测60 min内大鼠痛阈的变化;同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将40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Apelin-13 0.5 μg/g组、酪蛋白激酶2(CK2)抑制剂四溴苯三唑(TBB)组及Apelin-13+TBB组,每组10只,监测其痛阈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内CK2表达量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单位(P-NR2B S1480)磷酸化水平,研究Apelin-13对急性痛调制作用可能的机制。 结果Apelin-13可显著升高急性痛痛阈,0.5 μg/g组给药10 min时甩尾潜伏期变化率(TWL%)达峰值[(50.03±2.7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8.054,P=0.003),并且此效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FGroup=47.729,P=0.000;FTime=205.301,P=0.000)。同时给予CK2抑制剂TBB10 min时TWL%降至(17.75±1.67)%,低于Apelin-1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976,P=0.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BB可明显减弱Apelin-13的作用,CK2α表达量、NR2B亚单位磷酸化水平均下降[(26.92±4.38)%,(39.90±7.40)%],与Apelin-13组[(41.60±6.65)%,(70.83±3.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246,P=0.010;q=9.757,P=0.010)。 结论Apelin-13可能通过CK2促进NMDA受体NR2B亚单位磷酸化,进而在热甩尾急性痛模型中起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宜的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家庭环境量表简式(FES-F)、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儿童多维焦虑量表(MASC)、Rosenberg自尊量表(SES)、Barratt冲动量表(BI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SSSA)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3所中学抽取的141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率为4.1%;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P〈0.01),男生高于女生;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家庭意外、冲动性、学习压力、焦虑及自尊是中学生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情绪调节能力、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适当关注高冲动性中学生对降低中学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8.
对加工时间不确定的Flow Shop调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蛙跳算法(New 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 NSFLA)。蛙跳算法(Shuffled Frog Leaping Algorithm, SFLA)的局部搜索采用类似粒子群算法的搜索机制,全局搜索采用洗牌策略 即种群间定期进行信息交换。为了解决SFLA的局部搜索易出现不合法调度的问题,在交换子和交换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换序 构造的初始位置随机机制和交换子的随机插入机制这两种追踪策略。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NSFLA解决模糊Flow Shop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9.
许亦锋  徐震 《浙江医学》2021,43(10):1115-1118
目的 分析小婴儿(≤6个月龄)川崎病(KD)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KD患儿共104例,其中男58例,女46例,发病年龄1个月~7岁,中位年龄18个月,根据患儿年龄分为≤6个月龄组和>6个月龄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发病时间、临床...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究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呼吸睡眠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护理过程中对于减少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前来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SAS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该50例患者均采取我院新引入的根本原因分析法,再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前来进行治疗的SA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之后的熟睡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时间以及心律均发生了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5),在清醒状态下,观察组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和心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和心律,以及熟睡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暂停次数、呼吸暂停时间以及心律均明显更佳,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5);经过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0%(13/50),观察组为6.0%(3/5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2.5%下降至0.5%,同时感染事件发生率也由21.2%下降至5.8%。 结论 采取根本原因分析法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进度,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