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98篇
神经病学   13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高达60%~80%。动脉 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多见,大 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最易受累。但人们往往过多地在意血管狭窄程度致脑缺血的作用,而忽略了 其他多种因素的作用,如斑块性质、斑块位置、侧支循环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很多研究者认为, 斑块的不稳定性可能比狭窄率更重要。也有研究者认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 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这些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加深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和理解,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2.
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 1, HMGB1)是一种典型的非组蛋白,在细胞核内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MGB1可释放到细胞外发挥广泛的细胞学效应。缺血性卒中是发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MGB1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多种重要作用。文章就 HMGB1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3.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54.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本组颅内支架成形术的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本院应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9处病变,手术成功率94.7%;术前平均狭窄率69.2±8.4%;术后残余狭窄平均6.9±1.4%;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平均随访10.8±6.7月,TCD复查显示2例发生再狭窄,但无脑梗塞、TIA、眩晕等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显示,颅内支架成形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对3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功能和丙二醛测定,发现丙二醛升高的同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受体花环率(RBC-ICR)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BC-C3bRR与RBC-ICR变化成负相关。提示氧自由基除对脑有直接损害外,还影响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使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下降,进而使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内皮,造成损害。这一结果为临床治疗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56.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30%~4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超过50%的TIA是由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1]。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容乐观,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同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7.8%。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被认为是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措施。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尽管给予“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ASID)实验的结果显示,华法令抗凝并不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而且明显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7.
应用自血光量子及脉络宁治疗34例脑梗塞病人,以观察其治疗前后血自由基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脑梗塞患者发病后血自由基增高,抗自由基物质活性降低,血液流变学检测值异常增高;治疗后自由基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提示自血光量子及脉络宁治疗,对脑梗塞患者有显著抗自由基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  相似文献   
58.
脑梗塞血中PAF的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体内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脑缺血的强烈诱导剂[1],然而,对脑梗塞患者血中PAF的检测,国内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26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血中PAF动态检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45~81岁,平均62.6岁。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有CT证实。其中脑栓塞2例,脑血栓形成24例。起病1~24小时,平均5小时就诊。治疗方法:脉络宁加维生素,静滴,1次/日,14日为一疗程。重症者加甘露醇,静滴,250ml…  相似文献   
59.
伴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病人,患病后因蛋白质、热量摄人不足,机体各种营养素缺乏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的机会增加,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持续肠内混悬液营养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和经济的营养支持方法,更符合生理要求.我们选取67例伴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卒中病人,应用持续肠内混悬液营养支持,对比传统的普通流质食物分次推注鼻饲的观察,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指标的变化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0.
氧化应激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威胁,现以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