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为了解上海市工人热线电话的需求量。以问卷方式,对上海市3072名工人进行了有关热线电话需求问题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工人要求打热线电话的人占30.2%;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恋爱问题、情绪障碍最多;打热线电话的人主要集中在21~30岁,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未婚青年。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单一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或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合并小剂量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79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为期6周治疗。一组为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治疗;另一组为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BRM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患者的疗效,以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6周末,单用奋乃静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8.2%,有效率94.1%(33/34),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组的临床治愈率63.9%,有效率100%(36/36),两组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组疗效优于单一大剂量奋乃静组,且不良反应相对少见。结论:碳酸锂合并小剂量奋乃静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优于单一大剂量奋乃静治疗且不良反应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及认知功能与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Ⅳ)诊断标准的处于稳定期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202例和正常对照103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记忆功能,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和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定执行功能,并检测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认知功能,遗传学分析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及以认知功能作为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①病例组的数字符号、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广度各项指标、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总数、WCST各项指标和TOH各项指标的成绩均比对照组的差(P<0.05)。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s947267多态性基因型频率(AA:36.1%vs.43%,AC:52.5%vs.43.7%,CC:11.4%vs.14.6%)和等位基因频率(A:62.4%vs.63.6%,C:37.6%vs.36.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病例组中rs947267多态性不同基因型组的TMT-B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27),AA基因型组较AC基因型组的短(P<0.05)。病例组携带A等位基因的TMT-B时间短于未携带者(P<0.05)。正常对照组中不同基因型组TOH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47),AA基因型组较AC基因型组低(P<0.05)。正常对照组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的TOH总分较未携带者低(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未发现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与双相障碍Ⅰ型存在关联,但该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认知功能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伴发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方法: 收集近13 年的住院病历共15 448 份, 发现垂体微腺瘤伴发精神障碍者6例, 占0.39‰; 门诊病人2 例。对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分析。 结果: 8 例病人均为女性, 年龄18~30 岁, 平均 (25.3±1.3) 岁; 病程0.75~13 年,平均(4.8±1.5) 年。首发症状6 例为内分泌失调, 2例为精神障碍。精神障碍表现抑郁状态2例, 躁狂发作2例, 双相情感障碍1 例, 精神分裂症样症状2 例, 精神分裂症样和情感症状混合状态1 例。 结论: 垂体微腺瘤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鉴别诊断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45.
1 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与超高危人群 精神分裂症由于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困难,造成诊断治疗延迟和治疗困难,从而带来高自杀率、高衰退率、高残疾率.大约80%~9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发展成精神病之前有一个较长的前驱期,前驱期症状大约持续1~5年[1-2].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首诊重性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82例首诊的符合DSM-Ⅳ-TR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分为焦虑明显组和焦虑不明显组,将每组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文拉法辛组,分别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剂量10~20 mg/d、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怡诺思)75~225 mg/d治疗6周,疗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减分率评定.结果 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均能取得明显疗效;但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的患者(HAMA量表评分≥21分),文拉法辛治疗的疗效优于艾司西酞普兰;对于伴有焦虑不明显的患者,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较优于文拉法辛.结论 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的患者,可以首选文拉法辛;对于焦虑不明显的首诊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可首选艾思西酞普兰.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持续灌注溶栓药物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32例急性DVT患者(其中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男15例,女17例,年龄18 ~71岁,平均(51±17)岁.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腘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进行溶栓治疗,并对溶栓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1.7±1.3)cm,明显小于溶栓前(5.4±1.4)c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2,P<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91.74%;溶栓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1.5±0.7)cm,明显小于溶栓前(4.1±1.5)cm(t =7.65,P<0.01).患肢小腿消肿率为86.02%.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5±4)分,明显高于溶栓后(4±3)分(t=7.12,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8.21%.3例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1例栓子完全溶解,2例大部分溶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2.4)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8.
随着神经心理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双相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患者前额叶及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代谢物变化特点,为其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线索。方法应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技术检测26例双相抑郁患者(患者组)和26例单相抑郁患者及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双侧前额叶白质、前扣带回皮质、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3种代谢物,以Cr为参照物,分别计算双侧NAA/Cr和Cho/Cr比值。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患者组左侧前额叶白质NAA/Cr(1.65±0.31)低于对照组(2.37±0.36),左侧前额叶白质Cho/Cr(1.35±0.27)低于对照组(1.6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前额叶白质NAA/Cr、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双侧前扣带回NAA/Cr、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双侧海马NAA/Cr、Cho/Cr值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单相抑郁组的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前扣带回皮质、双侧海马NAA/Cr、Cho/C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可能存在左侧前额叶神经元功能下降和膜磷脂代谢异常,其代谢物特点存在偏侧化。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4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实验分动脉重建组和动脉未重建组,观察1周生存率,并于术后1?2?4?7天检测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变化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动脉重建组1周生存率为66.7%,动脉未重建组1周生存率为50.0% (P >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开始明显增高,第2天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动脉未重建组和动脉重建组各时间点相比较,TB第2?7天高于动脉重建组,ALT第2?4天高于动脉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动脉重建组术后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程度相对较轻,可见较多二倍体和多倍体肝细胞?PCNA表达于术后第2天最高,动脉重建组术后第1天的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动脉未重建组,而术后第7天移植肝细胞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动脉未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肝动脉重建可明显改善大鼠小体积移植肝的功能,促进移植肝的再生,有效地保护移植肝的组织学结构,减轻术后移植肝的组织学改变,动脉化模型术后早期增殖较静脉化模型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