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 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腰骶段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103例痉挛性脑瘫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采用Held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评估下肢肌张力、痉挛程度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术后1周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痉挛程度(Held评分)缓解率分别为97.1%(100/103)、99.1%(102/103)、96.8%(99/103),术后1年分别为93.4%(96/103)、95.1%(98/103)、92.1%(95/103)。术后1周、1年,双下肢髋、膝、踝各肌群肌MRS分级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术后1年GMFCS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术后未见顽固疼痛、大小便失禁、尿潴留,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无椎体畸形等并发症。结论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性脑瘫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康复训练可显著提升疗效。  相似文献   
92.
随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因脑血管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研究表明VaD患者存在胆碱能缺陷[1].多奈哌齐(Donepezil)为六氢吡啶类氧化物,是第二代特异的可逆性中枢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2],早期主要用于轻至中度认知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多奈哌齐进行了大量的治疗VaD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使其从机理到应用都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拓展,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3.
颅内转移瘤2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转移瘤患者可能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245例脑转移瘤患者中,单纯手术治疗27例,其中9例为单发性转移瘤,18例为多发性转移瘤;单纯γ刀治疗31例,共63个病灶,其中4例分2次行γ刀治疗;手术加γ刀治疗187例,其中111例行一次手术加1刀治疗,37例行一次手术加二次γ刀治疗,39例行二次手术加二次以γ刀治疗。结果单纯手术治疗的27例中,功能改善19例,无变化5例,术肝恶化3例,平均生存时间为(8±3.7)个月:单纯γ刀治疗31例中,功能改善19例,无变化9例,术后恶化3例,平均生存时间为(8.5±2.9)个月;手术加γ刀治疗187例中,功能改善125例,无变化25例,术后恶化37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5.9±6.5)个月。手术加γ刀治疗比单纯于术或单纯γ刀治疗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结合患者年龄、全身状况、近期有无新增或控制的系统件疫病、是单发或多发性颅内转移瘤等因素后,适时选择手术加γ刀治疗可能是目前大多数颅内转移瘤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4.
口服药物服用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口服药物具有服用方便、疗效可靠、病人易于掌握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口服药物的最佳服药时间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用药时间、方法和剂量是临床安全有效用药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5.
非药物配伍引起输液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加药环境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 取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及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制备样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与未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前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于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病房治疗室中加药,可使输液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替利嗪尿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西替利嗪尿药浓度的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方法:以Nova-pakC18、4μm色谱柱为分离柱,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0.02mol·L-1、NaH2PO4)∶三乙胺(50∶50∶0.15,V/V),pH值3.07,内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0105mol·L-1,去氯羟嗪为内标,UV检测波长229nm。结果:方法线性范围为0.2~20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4%±2.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结论:采用RP-HPLC法测定盐酸西替利嗪片的正常人尿药浓度,简便,迅速,准确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9例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神经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经双额发际内冠状切口入路4例,额颢顶入路11例。翼点入路13例。眶额颢下——颢下窝联合入路8例,鼻侧方入路3例。肿瘤全切29例(74.4%),近全切8例(20.5%)。脑膜瘤22例。良性骨母细胞瘤5例,神经鞘瘤6例,视神经胶质瘤4例。淋巴瘤及颅骨浆细胞瘤各1例。均经病理证实,脑脊液漏及颅神经损伤为其主要并发症。本组随访时间最长11年。最短6个月。肿瘤全切者为脑膜瘤、良性骨母细胞瘤、神经鞘瘤,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前颅底沟通性肿瘤比较少见。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8.
99.
快速配制醋酸洗必泰溶液的方法武警安徽总队医院药局徐学君(合肥230041)关键词醋酸洗必泰溶液配制按照《中国医院制剂规范》(1989年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药品制剂规范》(1985年版)的要求配制醋酸洗必泰溶液,操作繁琐费时,效果不理想。笔者采用新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比较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和片剂的生物利用度与药代动力学。 方法: 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 90 mg 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和片剂, HPLC 法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采用三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向单侧t检验比较两种制剂的 AUC。 结果: 口服溶液和片剂的 cmax 分别为 ( 169.03 ±23.42) 和(163.17±23.41) ng/ml; tmax 分别为 (1.20±0.22) 和 (1.44 ±0.23) h; t1/2β 分别为 (7.07±1.54) 和 (7.97±1.17) h; AUC 分别为 (1 287.13± 250.84)和(1 317.85±151.31) h*ng/ml。 结论: 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与片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溶液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61 ±15.6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