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对16例TCCF患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6例患者中,12例瘘口一次性完全闭塞,瘘口部颈内动脉闭塞4例,其中1例球囊早脱。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TCCF创伤小、疗效可靠,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am,CVS)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30%~9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1].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对SAH后CVS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虽未达成共识,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NF-κB在兔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家兔SAH模型。白兔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 d组,7 d组,14 d组,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干预组为在7 d时间点注血后加入NF-κB的抑制剂PDTC,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实验兔在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改变和管壁厚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用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兔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腔已开始狭窄,管壁增厚,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渐减轻;干预组与SAH 7 d组比较血管壁变化明显缓解(P<0.05);SAH后3 d NF-κB表达增加,7 d表达最为明显,14 d表达稍减少;干预组基底动脉NF-κB表达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SAH 7 d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NF-κB促进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NF-κB抑制剂PDTC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缓解CVS。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2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例行颅底骨性重建.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20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3例.全组病例中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其余26例均痊愈或好转出院.肿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内皮型11例,纤维型9例,沙砾型5例,混合型3例.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肿瘤进行分步显露、分块切除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5.
目的:总结数字化钛网颅骨修补手术临床操作体会,以提高此类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数字化钛网进行颅骨修补手术83例,术前行头颅CT薄层扫描和塑型,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对症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8月,10例患者术后有各类并发症发生,予以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充分认识到颅骨修补手术中每一步操作的要点,可有效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探讨子囊型破裂与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 A-AN)的血流动力学和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全脑DSA诊断为子囊型PCoA-AN 31个,其中破裂动脉瘤20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重组三维DSA动脉瘤模型,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PCoA-AN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应用Matlab软件计算形态学的相关参数。结果破裂组动脉瘤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11.8±1.3)Pa比(13.8±1.0)Pa,P=0.02]。破裂组低WSS面积比值(LSA)明显高于未破裂组[中位数为9.0(8.2,10.2)比3.1(2.3,3.2),P0.01]。两组间的剪切振荡指数、归一化WSS、纵横比、大小比、椭圆形指数、波动指数及非球面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导致子囊型PCo A-AN破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7.
正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形态学的改变,可以反映其发生、生长、破裂的过程,但对IA破裂的预测价值尚存在争议。形态学参数可以分为二维参数和三维参数。二维参数是指能直接采集,不需要三维重组的指标,包括大小、纵横比、血管角度(vesselangel,Va)、动脉瘤的倾斜角度(aneurysm angel,AA)等;随着影像学的发展,Dhar等[1]提出了三维形态学参数,包括椭圆形指数(ellipticity  相似文献   
68.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经血管内途径,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对32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行栓塞治疗: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及有效的对症治疗.结果:成功栓塞32个动脉瘤,术后动脉瘤腔100%闭塞者21例,95%闭塞者9例,90%闭塞者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4例,死亡1例.术后26例随访3个月~2年无再出血.结论:对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进行血管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治疗、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早期处理出血、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9.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凋亡机制,对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 ,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及面神经的保留率 ,预防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自 1997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 4 2例大型听神经瘤 ,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 38例 (90 .4 % ) ,近全切除 4例 (9.6 % ) ,面神经解剖保留 31例(73.8%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 ,熟悉桥小脑角区解剖和熟练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