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目的观察路氏滋燥汤对干燥综合征小鼠颌下腺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路氏滋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百日咳疫苗加完全弗氏佐剂及同种鼠颌下腺抗原联合诱导干燥综合征动物模型,以路氏滋燥汤灌胃治疗,并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小鼠颌下腺中IFN-γ、IL-10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路氏滋燥汤高、低剂量组小鼠治疗后颌下腺IFN-γ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10表达率显著提高(P〈0.01)。与路氏滋燥汤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IFN-γ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10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路氏滋燥汤能抑制实验性干燥综合征小鼠IFN-γ的分泌,同时促进IL-10的分泌,是其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2.
[摘要]目的研制复方氯雷他定缓释胶囊,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包衣造粒法制备速释微丸,然后以速释微丸为微芯,以丙烯酸树脂RS100为包衣材料采用包衣法制备缓释微丸,再将两种微丸以1:3混合得到最后的缓释微丸。结果经释放度测定表明,速释微丸和增质量14%的缓释微丸以1:3配比制得的缓释胶囊,缓释效果最佳。结论复方氯雷他定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3.
在“阳气升降圆运动”理论的视域下,基于人体脏腑阳气盛衰的季节变化特点探讨失眠的四时病机及治法,认为失眠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湿邪内生为核心,四时病机各有侧重。春季阳气升发异常,肝火上炎或肝气郁滞;夏季阳气偏盛于上,心胆火旺;秋季肺降失司,阳气下降异常,阳热化燥或营卫失和;冬季阳气潜藏失常,虚阳浮越或阴阳两虚。倡导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中灵活把握失眠的病机,提出构建以化湿健脾为核心,疏肝健脾、清降心胆、肃降肺气、潜阳益肾为四时侧重的“复阳升降”辨治框架,从而丰富以年节律时间特点辨治失眠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为临床诊治失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4.
目的:明确五味子醇甲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4只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采用对大鼠海马CA1区注射Aβ1-40的方法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造模1 d后灌胃给予30 mg/kg的五味子醇甲溶液,造模7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在此基础上,对与阿尔茨海默病明确相关的β-分泌酶、雌激素受体β(ERβ)、谷氨酸受体1(NMDAR1)等蛋白进行验证,以蛋白表达量及药物成分与靶标作用的分子对接能进行评价,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计算五味子醇甲与各蛋白的对接能,达到理论验证的目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匀浆中β-分泌酶的活性含量明显增加(P<0.01),大鼠海马组织中ERβ表达显著降低(P<0.01),P-P38/P38表达明显升高(P<0.01),BACE1表达显著升高(P<0.01),NMDAR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海马组织匀浆中β-分泌酶的活性含量明显减少(P<0.01),给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ERβ表达显著升高(P<0.01...  相似文献   
205.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诸多脉法中四时五脏脉法地位尤为突出。《黄帝内经》《难经》《脉经》《千金要方》等经典均对四时五脏脉法格外重视,论述翔实。我们探索四时五脏脉法的理论渊源及其传承演变,得出以下结果:四时五脏思想在《黄帝内经》时期已经成熟完备;《黄帝内经》中论述以四时脉为常脉,五脏脉为病脉;《难经》中论述将《黄帝内经》中的四时五脏脉法与胃气脉法结合;《脉经》中论述为《黄帝内经》四时五脏脉法尚不成熟的早期雏形;《千金翼方》中论述以四时五季脉为常脉非其时而出现的即为病脉。四时五脏脉法开启了中医通过四时常脉与五脏病脉生克关系以判断疾病的先河,并为后世“独取寸口”脉法体系以及《难经》“五邪相干”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6.
本文从《难经》出发,结合历代医家注解与相关训诂学知识,研究发现“七传死”当为“次传死”,同时上溯《黄帝内经》《脉经》《史记》《金匮要略》等相关古籍,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黄帝内经》中论述“次传死”的理论来源于对自然界四时五季相胜的观察,并详细记载了五脏各自“次传死”传变过程,特别以肺脏为例论述“次传死”的传变过程;《黄帝内经》《脉经》发挥了“次传死”理论以判断死期,《难经》发挥“次传死”理论以判断疾病治疗的难易;《金匮要略》利用“次传死”理论推论脏病的传变与治疗,并利用“次传死”理论指导脏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07.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发现:《难经》中“三部九候”是在“寸口”一处动脉搏动部位进行分区和分层后形成的示意概念,与《素问》中的实体概念外延不同;《难经》“独取寸口”脉象的解析是基于血脉理论中的“循环说”与横向分布理论,“独取寸口”脉法通过诊察“寸口”一部,映射出全身内外上下气血异常部位以知病之所在,通过诊察“寸口脉”与“肾间动气”共同决其死生,补充了《素问》中“独取寸口”脉法以定死生之功;《难经》与《素问》在脉诊理论与技术差异背后的由来可能与扁鹊医学在两汉时期的演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