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51篇
  3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平  陈亚娜  赵华  彭娟  王桂英 《山东医药》2002,42(20):32-33
肺炎支原体肺炎 ( MPP)是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 ,临床表现多样 ,常伴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迄今为止 ,MPP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免疫学机制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比浊法检测 MPP患儿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变化 ,探讨免疫变化在 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MPP临床诊断标准的患儿 45例 (患儿有典型的MPP临床症状和体征 ;胸部 X线片检查有肺炎改变 ;病原学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 MP-Ig M抗体阳性 ) ,男 2 5例 ,女 2 0…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技术(VTIQ)在乳腺实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8例患有乳腺肿块的患者(乳腺实性病灶254个)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及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IQ)检查,所有病灶都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得到病理结果。分析乳腺良性病灶组、恶性病灶组各弹性指标的差异,包括VTIQ成像速度模式图及乳腺病灶的剪切波速度值Vmax、Vmin、Vmean,并绘制三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诊断界点值,评估VTIQ技术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 VTIQ成像中,乳腺实性病灶所显示的速度模式彩色编码图可分为五种类型:均匀型、欠均匀型、杂乱型、扩散型、硬环型。均匀型、欠均匀型多见于乳腺良性病灶,杂乱型、扩散型、硬环型多见于乳腺恶性病灶。VTIQ成像剪切波速度指标Vmax、Vmin、Vmean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经综合判断,Vmean可作为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最佳指标,诊断界点值为4.84m/s。结论 VTIQ技术应用于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诊断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Vmean可作为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的可靠评价指标,Vmax、Vmin可作为特殊乳腺病灶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IDC-NOS)中miR-7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分子特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2例IDC-NOS病例和20例正常乳腺组织病例的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Ki67和c-erbB-2蛋白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检测Her2基因扩增;qRT-PCR检测miR-7表达。结果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肿瘤细胞增殖是IDC-NOS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者和Her2基因扩增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P<0.01)。 miR-7在IDC-NOS中表达较正常乳腺组织低(P<0.01),与淋巴结转移率呈负相关(r=-0.450);miR-7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和预后呈显著负相关( r=-0.236、-0.215、-0.368),且miR-7高表达较低表达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P<0.01)。结论 miR-7表达与IDC-NOS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其潜在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4岁,体重16 kg,因“咳嗽1周,加重伴喘息2 d”在我院门诊就医。查体:T 37.6℃, R 28次/min,P 93次/min,急性病容,神志清楚,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干鸣音及粗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93次/min,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血常规示: WBC 12.6×109/L, N 80%,E 2%,L 18%,Hb 125 g/L,RBC 4.5×1012/L, PLT 350×109/L,C-反应蛋白35 mg/L。 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模糊,未见片状阴影。初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第1天门诊输液医嘱为“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1.0+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0滴/min ,每天1次”和“注射用炎琥林160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0滴/min,每天1次”治疗,当天输液过程无异常情况。患儿复诊述咳嗽、喘息无缓解,第2天输液医嘱除遵照第1天医嘱外,另加“维生素K1注射液10 mg +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0滴/min,每天1次”对症治疗。在静脉滴注维生素K1注射液2 min 时,患儿突然出现瘙痒、咽喉部不适(并有手抓喉部动作),随后出现面色青灰、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病房巡回护士发现立即更换维生素K1注射液组液体,给予清理呼吸道、吸氧等对症处理,但患儿呼吸困难无缓解,神志渐模糊,继而呼吸微弱至停止,心跳减慢至停止。立即用简易人工呼吸器实施人工呼吸,同时持续胸外按压,并静脉推注“5%葡萄糖注射液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和“生理盐水5 m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5 mg”及面罩吸氧等抢救措施。3 min后患儿呼吸心跳先后恢复,神志模糊,面色欠红润,可见吸气三凹征,考虑可能存在喉头水肿或(和)支气管痉挛,立即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溶液2.5 mg+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对症治疗,15 min再重复1次。整个抢救过程中患儿未出现皮疹,无抽搐发生。抢救30 min后查体:T 37.2℃,R 33次/min, P 136次/min, BP 92/60 mmHg (1 mmHg =0.133 kPa),神志清楚,面色稍红润,口唇无发绀,上唇肿胀明显,双肺可闻及少许粗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整齐,心率136次/min,心前区未闻及杂音。急查血电解质基本正常,血糖12 mmol/L,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均正常,心电图无异常发现。1周后复查时,患儿精神、食欲、自主活动正常,查体无异常发现,上述检查项目均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IF-1α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中的表达及其与胎儿肾动脉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的4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为观察组,4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术前48 h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肾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检测其胎盘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胎儿肾动脉RI(0.73±0.08)、PI(0.87±0.17)、S/D(1.90±0.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RI(0.45±0.06)、PI(0.62±0.11)、S/D(1.35±0.16)(P<0.05)。观察组HIF-1α蛋白阳性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HIF-1αm RNA相对表达量(0.927±0.168),高于对照组的(0.534±0.132)(P<0.05);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组RI(0.89±0.11)、PI(0.95±0.23)、S/D(2.18±0.24),均高于HIF-1α蛋白表达阴性组RI的(0.57±0.12)、PI(0.69±0.14)、S/D(1.60±0.19)(P<0.05)。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胎盘HIF-1α呈高表达状态,同时胎儿肾动脉血流动力参数RI、PI、S/D升高。  相似文献   
18.
为合成铂配合物顺式-草酸-正丁胺/环戊胺合铂(Ⅱ),以顺式-二碘-正丁胺/环戊胺合铂(Ⅱ)为原料,先后与硝酸银和草酸钾反应合成标题产物。采用元素分析、MS-ESI+、1H-NMR和IR分析其组成和结构,利用MTT体外检测法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合成的化合物结构与理论一致,具有一定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心肺联合运动测试(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CPET)指导下不同强度四肢联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个体化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2020年7月—2021年7月,本院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低强度组(n=20)、中等强度组(n=20)、高强度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40%WRpeak(峰值功率)、60%WRpeak和80%WRpeak不同强度的四肢联动训练共12周,每周5天,每次时间40min。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通过CPET检测患者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WRpeak、峰值分钟通气量(VEpeak)、呼吸储备(BR)、峰值氧脉搏(VO2/HRpeak)指标变化,同时采用mMRC、BODE、COPD-QOL量表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O2peak、AT、WRpeak、VEpeak、BR、VO2/HRpeak指标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与对照组相比VO2peak、AT、WRpeak、VEpeak、BR、VO2/HRpeak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效果逐步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mMRC、BODE、COPD-QOL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与对照组相比mMRC、BODE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降低逐步显著,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组COPD-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升高逐渐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PET指导下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四肢联动训练效果明显,其中中等强度及高强度四肢联动训练在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肺通气,增强呼吸储备,减轻呼吸困难,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镜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病程小于1个月的36例早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卒中后规范化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每次治疗45min,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3周;对照组则辅以与观察组相同时间、相同强度但无镜像反射面的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Wolf运动评价量表(WFM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runnstrom分期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对患者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经3周治疗及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FMA评分均明显改善(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出院后随访1个月及2个月时其WMFT评分也明显增高(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2个月时其下肢FMA评分和FAC分级指数均明显进步(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Brunnstrom分期也明显改善(均P<0.05),但下肢Brunnstrom分期与同期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经3周治疗后、出院后随访1个月、2个月时其上肢及下肢MAS评级指数均无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早期介入镜像疗法能明显加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手功能恢复进程,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亦有改善作用,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