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1.
一种经酶处理新型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建立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利用手术吻合法将15只大白兔制成15个顶端动脉瘤模型。制作后当日及2周后行形态、病理和行为表现的观察。采用自行设计循环加压装置,显微镜下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试件整体形态的变化。通过图形分析软件测量试件变化值。结果共制作顶端动脉瘤模型15个,1个术后24h破裂,1个2周后破裂。动脉瘤模型建立后的平均直径为(2.10±0.24)mm(n=15),2周后动脉瘤平均直径为(3.25±0.54)mm(n=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病理检查可见瘤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明显减少或消失。得出试件的材料常数x1,x2均值分别为4.25602、113.0667和655.1316,0.2566292。构建出动脉瘤壁的本构方程σ=x1x2λ2Eexp[E2-E2)]。结论经酶处理的动脉瘤动物模型形态和病理上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12.
经颅多普勒诊断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有15例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症状,比较有、无症状患者MCA和eICA流速变化,发现有症状性血管痉挛的患者,MCA血流速度增加值明显大于无症状组。结论经颅多普勒可以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例颅脑损伤后硬膜外血肿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完善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36岁男性患者,因"头晕、头痛3个月"入院。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及其与颅骨和硬脑膜的关系。患者因多发骨髓瘤行化疗4个月,评估其颅内病变影像学特征的变化。手术后根据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针对患者的症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结果,患者诊断为颅脑外伤后硬膜外血肿骨化,排除颅骨骨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的可能,随访2年病灶稳定。结论:对于颅脑外伤后硬膜外血肿骨化患者,应考虑颅骨骨瘤的可能,并排除其他一些骨质病变,诊断需要根据影像学证据,必要时依据活检病理结果确诊。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严重并发症,是此类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70%。近年来研究表明给药方式不同对预后影响巨大。我们随机选取2005年9月-2007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1例,在既往实验的基础上用自制的罂粟碱缓释物,置于手术后载瘤动脉周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对生物蛋白胶罂粟碱缓释物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时血清抗利尿激素(ADH)变化曲线对判断不同类型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观察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中枢性尿崩患者15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内不同时间点血清ADH浓度,绘制短 暂性、持续性及三相性尿崩症AHD变化曲线。结果:短暂性和三相性尿崩症术后血清ADH立即下降,于术后第2天达最低值,分别为术前血清ADH浓度的41.7%和63.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短暂性尿崩症于术后第10天恢复术前水平,而三相性尿崩症在术后第7天血清浓度达高峰,超过术前水平,后逐渐下降。持续性尿崩症患者术后 血清ADH于术后1 d后下降,于术后第7天 最低值,为术前血清ADH水平的33.3%,后略有波动,但在2周内一直低于术前ADH水平(P<0.05)。结论: 通过对血清ADH变化曲线的分析,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中枢性尿崩症,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