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析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结果 16例颅脑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均具有以下临床特点:低钠血症、低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之比>1.治愈15例,死亡1例.结论 颅脑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不同于低钠血症,早期诊治能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脑干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7例脑干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43例)与常规治疗组(4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止血、脱水等治疗,纳洛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纳洛酮1mg加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每日4次,连续10d为1疗程。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意识障碍患者觉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肿吸收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6例,重残或植物生存4例,死亡27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或植物生存4例,死亡35例。结论纳洛酮对脑干出血有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及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使用F eeney法建立符合临床研究的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应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撞击装置,按照F eeney法复制闭合性脑损伤。撞击装置由支架、套管、砝码和脚板四部分组成。采用96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不给予撞击;轻伤组(B组),打击能量400 g.cm撞击一次;重伤组(C组),打击能量800 g.cm撞击一次;每组32只。分别于致伤后6、24 h,3、7 d,观察大鼠脑损伤早期生理反应、病理改变,并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B、C组大鼠伤后均表现为血压骤升后骤降、脉搏加快、呼吸深快或暂停,甚至永久停止;尤以C组明显。B、C组致伤后6 h均出现损伤灶皮质挫伤淤血、周围神经元变性等病理改变,脑含水量明显增加,7 d后大致正常;伤后12 h损伤灶有透明血栓形成,3 d伤灶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增生,7 d伤灶局部液化坏死。而且病理损伤程度随撞击力和撞击面积上升而逐渐加重,当撞击力上升至1 200 g.cm时,大鼠多因呼吸骤停死亡。结论建立的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基本符合临床闭合性脑损伤的病理学改变与病理生理特点,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意外发生中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约9.1/10万[1],多数预后不良[2,3],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是处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4]。由于颅内Willis动脉环前半部位动脉解剖结构特点,前循环动脉瘤(anterior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5.
脑外科需急诊手术患者往往病情危重,抢救是和时间在赛跑,快速有序的术前准备,能缩短患者术前准备的时间,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和预后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抢救模式分秒必争,一定会提高救治水平。现对我科2012-01-2012-07需急诊开颅的156名患者术前准备均采取统筹安排的办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大缩短了术前准备的时间,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1岁。复发脑膜瘤术后5年,伴颅骨缺损入院。患者于13年前感觉言语不利,在当地医院行“脑膜瘤切除术”,术后恢复可。7年后方向感较差,CT示脑膜瘤复发,再次行“脑膜瘤切除术”,并去除骨瓣。此次为修补颅骨入住我院。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无血液病史,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神清,语利,左颞枕约6cm×7cm大小颅骨缺损,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眼底视乳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脑室-矢状窦分流在复杂性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侧脑室-矢状窦分流术治疗的10例复杂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评估及术中情况采取低压泵连接或直接连接两种手术方式。结果术后1个月,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3个月后6例患者可自行行走,3例患者因原发病仍卧床,腰穿脑脊液压力及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 1例患者术后症状部分缓解,仍有高颅压症状,腰穿脑脊液压力偏高,术后3个月脑脊液检查完全正常后,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症状消失。结论侧脑室-矢状窦分流对脑脊液检查异常的复杂性脑积水的治疗,在恰当的病例选择下,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再发脑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再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672例脑mm上患者中再发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出血组239例,初次出血组3433例。先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再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3672例患者再发脑出血的发生率为6.5%(239/3672),脑出血再发的病死率为19.2%(46/239)。②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出血再发与高血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糖尿病、长期吸烟及酗酒等相关;两组比较,再出血组患者糖尿病史、长期吸烟、口服抗凝药、平均收缩脉升高、平均舒张压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初次出血组;出血部位中,基底核区比例亦较高,年龄较大,两组比较均P〈0.01。③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平均舒张压(OR=8.7893,95%CI:5.0162~18.9358)、抗凝药的应用(OR=3.7273,95%CI:1.8245~5.7806)、长期吸炯(OR=3.1654,95%CI:1.6124~5.4528)、平均收缩压(OR=2.9463,95%CI:1.4596~4.9753)及糖尿病(OR=2.4689,95%CI:1.1807~4.7650)是脑出血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再发出血与平均舒张压升高、抗凝药的应用、长期吸烟、平均收缩压升高及糖尿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直接和间接血管重建术可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缺血和脑出血发生.文章对其外科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手术时机、适应证、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单纯使用Neuroform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具有微侵袭及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而颅内宽颈动脉瘤由于其瘤颈较宽,对其完全栓塞率低、弹簧圈解脱后易进入载瘤动脉造成脑梗死,目前仍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之一。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对1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单纯采用Neuroform支架(Boston Scientific,USA)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