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目的探究槲皮素、木犀草苷对皮肤伤口再上皮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槲皮素、木犀草苷单独或联合处理小鼠全层皮肤缺损伤口, 隔天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分别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伤口边缘皮肤再生情况、细胞增殖及表皮干细胞标志分子、β-catenin、c-Myc、Sox2表达;采用RT-PCR检测Sox2在表皮干细胞的表达。结果槲皮素、木犀草苷对小鼠能促进皮肤伤口愈合, 增加伤口周围新生皮肤表皮层厚度, 增加表皮基底层中增殖细胞和表皮干细胞数量以及β-catenin、c-Myc和Sox2表达;在体外能促进表皮干细胞表达Sox2。槲皮素和木犀草苷合用对伤口愈合的促进作用具有相加效应。结论槲皮素、木犀草苷通过上调β-catenin、c-Myc、Sox2表达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 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两者合用具有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利用腔内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和腔内超声声像图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对于我院自2013年1月~12月1年中46例经腔内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子宫切口妊娠进行统计,并且使用腹部超声对相同患者进行检查作为对照,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两种不同方式的诊断,对于46例患者确诊了41例患者,其中存在5例误诊,确诊率为89.1%。腹部超声对46例患者进行检查,确诊34例,存在12例误诊,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3.9%。结论可见,子宫切口妊娠的首先和最佳方法是经腔内超声检查,且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极大的帮助明确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54.
56.
57.
58.
健康家庭行动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细胞工程”。研究“健康家庭”评估指标对于引领健康家庭战略实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和收集国内外健康家庭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文献基础上,提出了“健康家庭”的概念内涵和衡量维度,并且立足于家庭层面,遵从完整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实践性、导向性等科学原则,设立量化指标,对影响家庭成员及其家庭整体的的健康状况的因素予以客观、科学的评价和具体考量,尝试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家庭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多层次、多维度的“健康家庭”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9.
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标准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片和维生素B1。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针灸结合川芎注射液的方法治疗偏头痛,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0.
摘要: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丙肝)患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丙肝患者和32例体检健康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的表达水平。 结果:丙肝组血清hsa-miR-17-5p相对表达量[1.96(1.27,2.82)]比体检健康组[1.29(1.01,1.52)]显著升高(Z=2.94,P<0.05),而丙肝组血清hsa-miR-223-3p相对表达量[0.29(0.22,0.39)]比体检健康组[0.56(0.45,0.64)]显著降低(Z=4.21,P<0.05)。体检健康组hsa-miR-17-5p表达水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316和0.073,P>0.05);hsa-miR-223-3p表达水平与ALT和AST活性亦无相关性(r分别为0.063和0.121,P>0.05)。而丙肝组hsa-miR-17-5p表达水平与ALT和AST活性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985和0.972,P<0.05);hsa-miR-223-3p表达水平与ALT和AST活性存在负相关(r分别为-0.446和-0.450,P<0.05)。 结论:丙肝患者血清hsa-miR-17-5p和hsa-miR-223-3p表达失调,hsa-miR-17-5p有望成为判断丙肝患者肝损伤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