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目的 评价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治疗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25~80岁,平均年龄为(55±4)岁.其中左侧髂静脉病变19例,右侧2例.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7例,慢性血栓1例,无下肢DVT 3例.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肢体肿胀.17例伴急性DVT的患者先行下肢深静脉导管溶栓.本组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例,髂静脉PTA并支架置人治疗13例.结果 行PTA治疗的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显效、好转各2例(6/8),无效2例(2/8);肢体肿胀治愈3例(3/8)、有效2例(2/8)、无效3例(3/8).髂静脉PTA并支架置入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评价示治愈12例(12/13)、显效1例(1/13),肢体肿胀治愈7例(7/13)、有效3例(3/13)、无效3例(3/13).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的17例患者术后血栓溶解Ⅲ级6例(6/17)、Ⅱ级11例(11/17).结论 PTA并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狭窄的较好方法.导管溶栓可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使髂静脉流入、流出道的血流通畅,是维持腔内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2.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1].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现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3.
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术、血管腔内硬化斑块旋切术和激光血管成形术。把握合适的治疗时机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术后辅助治疗和定期随访监测更有助于提高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4.
背景:既往评价手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效果时,往往只注重于评估症状、体征的改善,而忽视患者生活质量所得到的改善。目的:评估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设计:对比观察,量表评估,1年追踪随访。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对象:选择2001-07/2003-1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经手术治疗并完成1年随访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209侧下肢),男89例,女80例;平均年龄(56±13)岁;平均病程(11±3)年。均对治疗方案和评估项目知情同意。方法:依据逆流涉及的范围及是否存在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别施行3种术式:浅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46例56侧肢体;交通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 交通静脉结扎术,73例87侧肢体;深静脉术式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与剥脱术 交通静脉结扎术 股浅静脉壁环形缩窄术50例66侧肢体。于手术前1周和手术后1年,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疼痛、体能、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4个方面共20个问题。每个问题答案由最轻至最严重5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5分,20题评分之和是总得分,设定100分为理想的生活质量。主要观察指标:手术前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16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的性别差异:患者手术后1年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有明显提高(P<0.05)。术前男女性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相近(P>0.05),手术后均有明显提高(P<0.05)。②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与术式关系:浅静脉术式组、交通静脉术式组、深静脉术式组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前深静脉组生活质量调查表总分明显低于浅静脉术式组和交通静脉术式组(P<0.05)。结论:合理的术式可以提高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5.
1987年Taylor初次提出血管区域(angiosome)概念,即特定血管支配特定皮肤区域及皮下组织,并用于整形科的皮瓣移植。近年来血管区域概念已扩展运用于评估下肢重症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术前情况、诊疗方法、远期预后。本文就血管区域概念及其在CLI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6.
根据我院临床和静脉造影资料统计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PDVI)占全部下肢静脉疾病的 40 5 %。虽然对PDVI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仍存有分歧 ,但本病表现的静脉瓣膜结构异常和管壁扩张的病理解剖特征已得到临床证实。本文就目前众多针对本病特点的手术治疗作一简要的讨论。1 PDVI瓣膜成形术的依据Kistner(1975 )指出 ,股浅静脉内最高位置的一对瓣膜是下肢深静脉中最坚韧的瓣膜 ,能承受近侧静脉主干中血柱的重力作用 ,并且能阻挡由股深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内的血液逆流 ,在保持下肢静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方面起重…  相似文献   
67.
PC预处理同种异体静脉重建犬股动脉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多聚环氧化合物(PC)预处理同种异体静脉的实验应用。方法30只实验犬,60侧股动脉移植段,随机分为三组,经PC(n=30)和戊二醛(GA,n=20)交联处理的异体犬静脉以及自体静脉(NS,n=10)分别植入犬股动脉缺损处,以多普勒超声检测或DSA观测血管植入后3、7、14、30、60、90d的通畅率,并取移植血管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图像分析和测定内膜/中膜比值。结果移植早期(14d),PC组、GA组和NS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4.2%、42.86%、90%。PC组在术后30、60、90d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48.15%、21.88%、13.13%,与G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C组7d内皮细胞向静脉爬行,90d覆盖静脉表面。GA组90d内膜面有局灶状分布的新生内皮细胞。NS组30d内皮细胞重新覆盖内膜面。术后7d,三组的内膜/中膜比值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0、90d,三组之间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C预处理同种异体静脉植入动脉环境后,内膜再内皮化、内膜增殖和90d内累积通畅率均好于GA组。  相似文献   
68.
血管移植或动脉腔内成形术后 ,常因内膜增厚致血管再狭窄。内皮素 (ET)在内膜增生中有重要的促分裂效应。我们设计合成含 18bp的内皮素Ⅰ型受体(ETA)和内皮素Ⅱ型受体 (ETB)反义寡聚核苷酸 (ODNs) ,探讨ODNs对平滑肌细胞 (SMC)上ET受体 (ETR)蛋白表达和SMC增殖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 :主要试剂有DMEM细胞培养液 ;胰蛋白酶 ;12 5I ET 1;抗α actin单抗 ;小牛血清 ;ETA ODNs和ETB ODNs。实验方法 :(1)细胞培养 :无菌状态取 3只家兔主动脉段 ,按文献 [1]方法培养SMC ,取 4~ 6代细胞…  相似文献   
69.
经小隐静脉插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37例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均经小隐静脉穿刺置溶栓导管插入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149±71)万IU直接溶栓.以静脉造影结果的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与溶栓前比较,静脉通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30,P<0.01),静脉通畅率改善50%±15%,无严重并发症.本组37例,随访2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4)个月,复查静脉造影.按随访时间6~12个月、13~18个月分两组,结果与溶栓前比较.6~12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3.545,P<0.01),静脉通畅率为58%±13%;13~18个月组,静脉通畅评分改善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静脉通畅率为68%±20%.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和远隔器官缺血预处理(RIP)对腹主动脉阻断后再灌注引起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Ⅰ组:未行腹主动脉阻断;Ⅱ组:行肾上腹主动脉阻断40 min;Ⅲ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 min,预先在阻断部位进行3次5 min IPC;Ⅳ组:腹主动脉阻断前30 min,预先对一侧后肢的股浅动静脉进行2次10 min RIP.于再灌注2 h,1、2、3 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右肺过氧化物酶(MPO)、右肺泡支气管灌洗液(BALF)蛋白测定以及右肺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再灌注2、3 d PaO2明显下降,右肺MPO、BALF蛋白显著升高,镜下显示肺间隔中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有红细胞渗出;Ⅲ、Ⅳ组再灌注2、3 d各项检测指标与Ⅰ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镜下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PC和RIP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的浸润和激活,减轻由腹主动脉阻断引起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