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 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 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 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终末期的主要方法,疗效确切,但是对于伴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合并如严重骨质疏松症等其他疾患,目前国内外对于此类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8-06/2008-06行全髋关节置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共6例(共6髋)获得随访,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46(28~67)岁,5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1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治疗效果评估选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SF-36和Harris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平均手术时间为141 (85~210) min,平均出血量为522(180~1 500) mL;平均随访时间3.5(1~10)年,1例于术后1.5年死于颅内出血。术后早期出现1例泌尿系统感染,其他病例在随访期间无假体感染、松动、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出现。随访时Harris评分、WOMAC骨性关节炎指数、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可明显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昆明小鼠的简易右膝关节置换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模型。将60只动物随机分为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组(A组)、假体置换术后无感染组(B组)、关节内注射细菌组(C组)和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D组)。于操作后的第1、3、7天眼球取血0.2mL,流式细胞术分析TLR2在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达;取血后处死并取右膝关节及周围组织作细菌培养。对各组各时相TLR2的表达水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同一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同组内同一指标术前术后变化水平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 A组、C组的组织培养均为阳性,B、D组的组织培养均为阴性。操作后第1天和第3天,A/B组TLR2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天,TLR2的表达在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第3天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第1天,P0.05。结论假体植入不影响TLR2的表达,TLR2可能是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目前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尽管许多标志物在PJI的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早期的诊断仍然缺乏金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相关指标与全关节置换术(TJA)患者术后发生PJI的关系。【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在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受了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的总共2 517例患者(2 394例初次置换,87例无菌翻修,36例PJI)。我们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PJI组、初次置换和无菌翻修组之间凝血相关指标的差异。应用观察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凝血相关指标在PJI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PLT/MPV,PLT/PDW和PLT/PCT。与其他凝血相关指标相比,FGB水平升高与PJI发生风险密切相关。PJI组与初次置换组相比,FBG的最佳诊断界值为4.53 g/L,诊断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结合髌上囊小切口切开滑膜切除治疗膝关节弥漫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PVNS)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组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膝关节弥漫型PVNS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全部采用膝关节镜结合髌上囊局部切开滑膜切除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法、复发率和症状进展进行的记录,最短随访时间为7个月(平均中位数为49.8个月;范围7~141个月)。结果应用膝关节镜结合髌上囊局部切开滑膜切除方法治疗PVNS的复发率低(6.3%),肿胀和疼痛术后好转,其中明显好转没有疼痛和活动不适的为50%,而关节炎持续进展的为11.1%,但是没有患者在最后随访期内发展进行膝关节置换。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血肿,发生率为3%,但是没有发现对患者术后疗效产生明显影响。术前KSS临床评分为(62.7±17.7)分;功能评分为(45.0±24.0)分,术后临床KSS评分(85.2±10.9)分;功能评分(79.5±12.3)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临床KSS评分:t=4.456,P<0.001;功能KSS评分:t=5.279,P<0.001);而Lysholm评分术前(64.7±15.0)分,术后提高到(83.2±8.4)分,二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4.451,P<0.001)。结论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膝关节镜结合髌上囊局部切开滑膜切除方法是治疗膝关节弥漫型PVNS的较好方法,有着较低的复发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易于保存,免疫荧光法定位定量能精确支持多种标记物。目的:建立适合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的改良免疫荧光法。方法:将取自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无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血管翕和髋臼增生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脱蜡复水,观察不同的柠檬酸缓冲液热修复时间、血清封闭时间、一抗浓度和荧光标记物在免疫荧光法中显色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柠檬酸高温修复15min后滴加抗原修复液比单纯高温修复10~20min,组织结构保存更为完整,且背景染色无显著区别;选择体积分数10%二抗来源正常血清室温封闭40min作为最佳的抗原封闭条件,既可以保证良好的封闭效果,同时又不影响一抗和抗原位点结合;较高一抗浓度(10mg/L)能保证明显的荧光信号、低背景和可接受的成本。进行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实验,并用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应避免采用FITC等蓝色激发光、呈现绿色荧光信号的标记染料基团。提示柠檬酸高温修复15min后滴加抗原修复液,选择体积分数10%二抗来源正常血清室温封闭40min,较高一抗浓度,普通荧光显微镜观察可提高免疫荧光法的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8.
骨盆体位改变对模拟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3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4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7.72%)高于对照组(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7%)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显著,术后优良率高,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在人脂肪来源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 ADSCs)诱导成软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影响软骨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取行抽脂术或其他腹部手术患者自愿捐赠的脂肪组织,分离、培养h ADSCs并鉴定。取第3代细胞成软骨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于诱导21 d行阿尔新蓝染色观察软骨形成情况,诱导0、7、14、21 d行ELISA检测成软骨相关蛋白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Ⅱ,Col2a1)、蛋白聚糖(Aggrecan)、Col10a1以及硫酸软骨素表达。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h ADSCs成软骨诱导前及诱导后21 d差异性表达mi RNA,并预测筛选出的mi RNA靶基因。结果实验成功培养h ADSCs,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后,随时间延长可形成软骨球;21 d阿尔新蓝染色呈阳性;h ADSCs成软骨诱导后7、14、21 d,Col2a1、Aggrecan、Col10a1及硫酸软骨素表达水平均较成软骨诱导前h ADSCs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芯片技术共筛选出11个差异性表达mi RNA,其中7个mi RNA表达上调,4个mi RNA表达下调。筛选出的成软骨相关mi RNAs预测靶基因可能参与了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增殖、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以及介导细胞内级联反应和自我更新等。结论实验筛选出11个成软骨分化差异性表达超过2倍的mi RNAs,并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加深了对h ADSCs成软骨分化机制的理解,为定向控制h ADSCs成软骨分化及筛选组织工程改良种子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