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83篇 |
内科学 | 104篇 |
神经病学 | 55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26篇 |
预防医学 | 2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1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61.
背景:外径〈300μm的阻力小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之一,然而针对不同脑区及不同外径小动脉的定量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脑梗死后不同部位及不同外径脑小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设计:抽样调查。单位: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标本均取自1980-01/2000-09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自愿捐献的尸体解剖病例,根据临床表现、脑CT检查和尸体解剖病理检查诊断,选取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死亡病例38例。非心脑血管性疾病死亡病例15例为对照组。方法:标本均在死后1-3d内取材,选取额、顶叶皮质及底节区白质组织(3块/例),制备切片。每张切片选取5个不同视野,按小动脉外径大小分为〈50μm组,50-100μm组及〉100μm组。用(外径-内径)/内径,计算血管硬化程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不同外径小动脉硬化程度。②脑梗死组不同脑区小动脉硬化程度。结果:参加实验的38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死亡病例和15例非心脑血管性疾病死亡病例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外径〈50μm的小动脉硬化指数值明显高于50~100μm组和〉100μm组[(138.55&;#177;76.67)%,(116.82&;#177;58.80)%,(78.07&;#177;32.06)%,P〈0.01],外径〉100μm的小动脉硬化指数值与对照组较接近[(78.07&;#177;32.06)%,(46.38&;#177;13.41)%,P=0.174]。②脑梗死组白质中〈50μm的小动脉硬化指数值明显高于灰质[(152.86&;#177;87.83)%,(127.97&;#177;64.76)%,P〈0.05]。结论:动脉硬化后脑梗死患者小动脉硬化程度与其外径及位置相关,外径小或位于白质的小动脉硬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362.
背景:原发性震颤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常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但是需要服用的药物剂量大,患者常不能坚持治疗。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断剂,药物副作用小,在日本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原发性震颤的药物。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在中国人中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和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9-04/2000-12在北京医院、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被诊断为原发性震颤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4岁,病程1~40年,平均(15.8±12.6)年。方法:对患者上肢、头部及下肢震颤程度、手的功能障碍程度、写字,画圈时手颤的程度、对震颤所致痛苦的主诉6项症状由专门医生在患者服药前及服药第2,4,6周分别评分。根据其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记分为1分,2分,3分。评估标准:①显效: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大于7分以上。②有效: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为6.5~3分。③稍有效: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为3~1.5分。④无变化: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为1~-1分。⑤恶化:治疗前后的分数之差小于-1.5分。同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药物的副作用。主要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估结果。②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震颤30例患者中,显效6例,有效11例,稍有效5例,无效7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73.4%。②治疗前平均血压为(138.5±14.6)/(84.2±6.4)mmHg(1mmHg=0.133kPa)。1个疗程结束后的平均血压为(130±10)/(79.7±6.3)mmHg。治疗前平均心率为(77.5±6.4)次/min,治疗后为(75±6.4)次/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30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占13.4%。1例服药后出现困倦感,1例服药后出现失眠,2例出现头胀头晕,其中1例自感震颤症状加重而退出治疗。结论:盐酸阿罗洛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震颤症状,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有效药物,服用方便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363.
INTRODUCTIONTostudyfurthertheeffect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sto(VEGF)onbrainhemorrhage,thisstudyadoptedratofmodelofICH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xpressionofVEGFandthebrainangionesisafterintracerebralhemorrhagewasobservedandtheeffecoftheexpressionofVEGFonsecondbraininjuryafterbrainhem-orrhage.MATERIALSANDMETHODSMaterials36healthyandadultSDratsweightedfrom250to280genteredthistudy,whichwasprovidedbyexperimentalanimalscenterofGeneraHospitalofPLA.Theratswer… 相似文献
364.
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大鼠模型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k cells,VSMC)中细丝蛋白的免疫组化表达变化,与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对比,以期了解脑小动脉病变中VSMC的表型转化及细丝蛋白在表型转化中的意义。方法:选取SD大鼠56只制备MCAO/R大鼠模型,依照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2,6,12,24h,3d及7d共6组,与正常组对照。按时相点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再灌注6h后表达明显下降,阳性单位(PU)值为17.24&;#177;4.36;在24h时表达最低,PU为10.53&;#177;2.67,在3d时表达有所升高;7d时表达最高,PU为31.49&;#177;1.18,P<0.01;缺血2h后细丝蛋白表达稍有下降,以12h组的表达最低,PU为12.72&;#177;1.92,24h组时细丝蛋白表达升高,PU为26.42&;#177;1.19,在3d时表达最高。PU为30.12&;#177;1.78。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小动脉VSMC表型的变化;细丝蛋白也可作为VSMC表型变化的指标之一,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相比意义更大;细丝蛋白可能在再灌注中起下调炎症反应及保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5.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钴胺治疗组(n=20)。对比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神经功能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4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主观症状均有改善,至16周时改善程度达最大,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1)。治疗后第8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客观体征开始改善,无论从客观征评分还是从疗效判断上,改善程度不如主观症状改善明显,两组间平均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治疗16周后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组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有效率上肢分别为50.0%和68.4%,下肢分别为55.6%和61.9%。两组主客观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综合疗效分别为76.2%和84.2%。结论:国产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疗效相似,且具有安全,耐受性良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 相似文献
36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连续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进行脑核磁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在入院24 h内测量患者动态血压,并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s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结果 186例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4 h平均收缩压与脑微出血相关。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伴高血压患者人群中,24 h平均收缩压是脑微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67.
卒中合并血糖升高是常见的临床现象,约2/3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合并高血糖或患有糖尿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高血糖或糖尿病是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急性卒中时发生高血糖也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际研究表明,急性期应用胰岛素降糖治疗不能改善高血糖卒中患者预后。到底是由于治疗策略的不当还是试验设计的缺陷,目前尚不清楚。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意味着我们对于血糖与卒中的理解仍停留在一个非常粗浅的阶段。由此可见,在卒中领域的血糖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卒中急性期高血糖/糖尿病如何干预?控制血糖的时间窗是多少?血糖升高到什么水平会导致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血糖干预最合适?干预的强度如何?卒中急性期过后的血糖管理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观察和总结,更需要利用循征医学的正确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血糖与卒中的关系,以期通过合理的血糖管理策略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68.
青年脑卒中2359例全国性多中心发病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调查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相关因素,寻求青年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个体化最佳效果。方法 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医院收集1996-0l-0l/2000-12-3l所有脑卒中住院患64558例,其中18~45岁青年脑卒中患6305例,抽取2359例统计其发病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有无吸烟、饮酒以及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血脂、临床诊断和转归等情况。结果 反馈调查2359例中,平均年龄40岁(18—45岁),男女比例为2.63:l,男性占77.70%。40—45岁占青年卒中总数的62.40%,伴有原发性高血压38.02%(897/2359),冠心病7.42%(175/2359),糖尿病4.58%(108/2359),高血脂4.58%(108/2359);家族史中有高血压15.81%(373/2359)。有脑卒中12.04%(284/2359),有糖尿病1.74%(4l/2359)。结论 青年卒中在中国并不少见;男性脑卒中患居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及家族史原发性高血压是青年卒中最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69.
脑梗死患者脑小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与血管修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血管收缩功能相关蛋白在脑梗死患者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中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变化,以期了解脑小动脉病变中VSMC的表型转化及细丝蛋白在表型转化中的意义,指导临床小动脉硬化型脑卒中的准确防治:方法:选取尸解脑标本,分为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脑小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细丝蛋白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细丝蛋白表达强度(PU)分别为53.50&;#177;2.00和34.21&;#177;2.36;梗死组为57.40&;#177;2.43和36.10&;#177;1.51,与对照组相比F值为15.273和4.592,P值为0.001和0.046,梗死组阳性表达强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硬化小动脉中膜数目减少。内膜下VSMC显著增生,并可能同时存在合成及收缩表型VSMC,分别代偿性的高表达细丝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以维持血管构型及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370.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惊厥治疗。目前研究认为,积极治疗对脑卒中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