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104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1篇
  2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血肿周围区脑组织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 12h~ 7d血肿周围区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但每个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 (A ,曾称为光密度OD)值无显著变化。脑出血 12h时 ,以FⅧ RAg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平均A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d后微血管密度和A值逐渐增高。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VEGF的高表达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 ,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性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性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相似文献   
23.
北京地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12所医院202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经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其不良事件,探讨使用rt-PA的最佳剂量及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287例发病6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男201例,女86例,年龄38~80岁,平均64岁。所有患者均伴有偏瘫,头颅CT未见出血及责任梗死灶,无溶栓禁忌证。202例接受rt-PA治疗,分为A组与B组,A组88例,给予rt-PA 0.9 mg/kg。B组114例,给予rt- PA0.6~0.8 mg/kg。C组(对照组)85例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等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11d、21 d、90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A组、B组分别与C组90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相比有显著差异。A组、B组及C组的基本痊愈及显著改善率分别为69%、77%及40%.A组、B组分别与C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7.96%、4.38%及0%。症状性出血(4.55%、2.63%及0%),非症状性出血(2.63%、1.75%及0%)。结论超早期脑梗死静脉应用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不同剂量的rt-PA均减轻了脑梗死的致残率,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中国人rt-PA溶栓治疗最佳剂量尚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表达的情况,探讨其在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和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观察再灌注后3,6,24,48h,5dMMP-9的表达情况,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再灌注24h阳性细胞数为(35.81±6.87)个/切片,较再灌注3h组(1.56±1.15)个/切片明显增加(P<0.05),这种增高趋势持续至再灌注后5d。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再灌注24d组为(81.49±0.68)%,较假手术组(78.11±1.36)%明显增加(P<0.01)。脑含水量的变化与MMP-9的表达增高趋势一致。结论:MMP-9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反应等过程并在损伤的修复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性临床研究。随机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静脉输入阿加曲班,治疗7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及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明显降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未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加曲班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慢性低灌注大鼠影像学特征,确定头颅MRI特征、海马的容积测量与相对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缺血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术后1、2、3、4、5个月大鼠的记忆功能;分别行头颅MRI检查与海马容积测量,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大鼠记忆功能障碍在造模后2个月即出现,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缺血1个月时海马CA1区可见神经元减少。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3个月头颅MRI显示,长期慢性脑缺血后海马体积缩小。结论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降低,可能与海马缺血损害有关。海马的影像学改变相对滞后于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7.
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神经病学最值得关注的问题,近来又有些新的概念,现介绍如下: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评估德国著名血管神经病学家Diener教授关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策略”的报告,精辟地总结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经取得的成绩。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  相似文献   
28.
与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前瞻性评价步长脑心通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有效性及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为进一步认识步长脑心通在神经科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讨论:脑心通胶裳同阿司匹林相比有相似的预防脑血管病复发的作用,而出血事件的发生危险度更低。其降FIB作用强于阿司匹林,而抗血小板聚集度作用弱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9.
国产艾司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艾司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入选228例,其中试验组113例,对照组115例。分别口服艾司佐匹克隆3~6 mg·d-1和佐匹克隆7.5~15 mg·d-1,疗程均为14 d。结果:睡眠障碍量表(SDRS)评分在治疗结束时两组较基线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0.2%和62.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7%和33.9%,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苦及头晕。结论:艾司佐匹克隆能改善睡眠,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治疗睡眠障碍安全而有效的新药。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调查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 方法 在二级预防持续质量改进协作组所在的北京8家医院,进行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的横断面调查。 结果 总计调查140人,各职称级别人员问卷平均得分最低0分,最高56分,平均25.76分(满分100分)。其中三级医院共4家,89人,平均得分27.18分;二级医院共4家,51人,平均得分23.2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住院医师平均26.27分,主治医师平均26.51分,主任医师平均23.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 结论 在不同级别,不同职称的临床脑血管病医生对脑梗死和TIA二级预防药物干预知识的知晓程度均差,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