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2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43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196篇
口腔科学   44篇
临床医学   691篇
内科学   314篇
皮肤病学   30篇
神经病学   204篇
特种医学   388篇
外科学   301篇
综合类   1273篇
预防医学   410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566篇
  4篇
中国医学   589篇
肿瘤学   18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258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5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彦  汪天赐  蔡婧  李亚娟 《安徽医药》2020,24(9):1712-1718
目的系统评价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对于 2型糖尿病 db/db小鼠伤口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3月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 SPF)级 db/db小鼠共 32只以及同背景的野生型雄性小鼠共 16只用于本实验,共等分为野生小鼠组( Control)、 db/db小鼠组( db/db)和 db/db小鼠 EGCG治疗组( db/db+EGCG),每组 16只。所有小鼠均构建背部圆形创口(直径 1 cm),db/ db+EGCG组小鼠在伤口模型构建后立即施以每日的 EGCG(10 mg/kg)灌胃处理。术后第 5、12、19天处死每组 4只小鼠,分析伤口愈合速率、抗张强度、局部皮肤血流速率、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db/db+EGCG组小鼠在伤口模型建立的第 5、12、19天伤口愈合率分别为( 19.4±3.2)%、(55.2±4.8)%和( 79.7±5.2)%,db/db组小鼠各时间点伤口愈合率分别为( 10.1±2.0)%、(39.1±5.2)%和( 59.2±6.2)%,db/db+EGCG组均显著高于 db/db组( P<0.05)同时 EGCG也显著降低了 db/db小鼠伤口愈合时间( P<0.05);并且 EGCG在术后第 5、12、19天均显著增加了 db/db小鼠伤织的生物力学抗张强度( P<0.05)改善了伤口位置局部血流速率( P<0.05)并显著抑制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 6(IL-6)和肿瘤坏死α(TNF-α)表达(P<0.05),促进了血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 P<0.05)。结论 EGCG能够显著改善 2型糖尿病 db/db小鼠的伤口愈合口组,因子,管内,能力,具有可观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磷酸川芎嗪脉冲塞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制备一种由溶蚀塞控制时滞的新型脉冲给药系统并对其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评价。方法 用灌注法制备非渗透性胶囊体 ,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含药片和溶蚀塞 ,将填充剂和含药片用溶蚀塞密封在非渗透性胶囊体中制备磷酸川芎嗪 (TMPP)脉冲塞胶囊 ,用释放度测定法研究溶蚀塞的制剂学特征及溶出条件对释药时滞的影响。结果 溶蚀塞的处方组成和重量能显著影响磷酸川芎嗪脉冲塞胶囊的释药时滞 ,释药时滞随溶蚀塞中凝胶形成赋形剂羟丙甲基纤维素 (HPMC)含量和溶蚀塞重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溶蚀塞的硬度对时滞无显著影响。此外 ,释药时滞还随搅拌桨转速的增加而缩短。溶出介质的pH则对时滞无显著影响。结论 通过调节溶蚀塞的处方组成和重量可获得具有适当时滞的脉冲给药系统 ,满足时辰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索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培养、传代、冻存、复苏及鉴定技术。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结果我们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分离培养了小儿包皮角质形成细胞,传代后的角质形成细胞,经冻存、复苏后,此角质形成细胞仍既能增殖、又能分化,生长状态与新鲜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相类似。结论酶消化法是快速大量培养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一点红的药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一点红的资源、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查阅,并进行综述。结果一点红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如静脉炎、鼻窦炎。结论一点红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苘麻属植物的药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苘麻属植物的成分、药理、临床应用。方法对有关文献中相关内容进行综述。结果茼麻子含脂肪油、蛋白质、胆甾醇,有明显利尿、抑菌作用,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生物农药价值。结论茼麻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回顾性分析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优越性。方法:斜视患者387例,男224例,女163例,年龄3~65岁,其中共同性斜视296例,麻痹性斜视65例,A-V征19例,垂直分离性斜视7例。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术,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结果:术后23例欠矫,8例过矫,斜视矫正率达92.0%,有效率达100%。无1例发生眼前节缺血;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准确,损伤小;手术并发症极少,局部反应轻微,恢复快。结论:显微镜下斜视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减少手术并发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1998-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变化规律,探讨麻疹控制策略,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上海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人口学资料,对1998-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从疑似患者的咽拭子样本分离病毒,分析其基因特性及抗原性.结果 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7.69/10万,主要是20岁以上成人和小于8月龄幼儿;发病季节高峰在3-5月,户籍人口麻疹流行无明显周期性,非户籍人口2~3年一个流行高峰.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06,P<0.01),抗体水平在20~30岁最低.从10例疑似患者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到4株麻疹病毒株,与麻疹疫苗株S191分属于不同的基因型,抗原性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麻疹流行特征已发生根本性改变,流行周期不明显,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不典型症状增多.非户籍人口的发病特征更接近于自然感染,对全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麻疹病毒株与疫苗株存在差异,因此监测地方性流行株的基因和抗原变化很有必要.现阶段应在对儿童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前提下,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性免疫策略和加强麻疹监测工作是减少麻疹发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起病隐匿,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致残率高,危害性极大。2004-2008年,我们采用药罐走穴法治疗AS 11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9.
张彦  刘芳  段英春 《吉林中医药》2013,(10):1060-1061
目的观察运用长圆针以解结针法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在下关穴及其周围扪、摸、按、压,可检出一个或多个痛性结节或索条,结构紊乱型与器质破坏型除上述穴位以外可在率谷、颊车及其周围检出痛性结节或索条,分别定为下关次、率谷次及颊车次,常规消毒皮肤,用0.5%利多卡因浸润各点,用长圆针依次行解结法。结果经1-3次,平均1.75次,治疗83例患者中,痊愈60例,好转18例,无效5例。结论用长圆针刺入结筋病灶点下关次及颊车次、率谷次,松解颞颌关节及周围黏连、瘢痕,并局部减压,肌肉运动和神经血液循环可恢复正常,受到破坏的关节得以修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中药木鳖子不同提取部位体内体外的抗肿瘤作用,并考察其中抗肿瘤效果显著的木鳖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技术将中药木鳖子按照溶剂极性顺序依次提取,得到不同成分,采用细胞增殖实验结合动物抗肿瘤模型方法进行药效评价,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其中最优部位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中药木鳖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能力(P0.05),且对实验动物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本研究首次发现木鳖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可影响表皮生长因子(EGFR)激酶活性(P0.05),并可明显抑制EGFR蛋白磷酸化表达(P0.05),可明显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通路上重要节点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的磷酸化水平(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关系。结论:中药木鳖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可通过抑制EGFR蛋白及相关通路蛋白活性,在体内外实验中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