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0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既往治疗腰椎滑脱通常需要脊柱后路手术,暴露滑脱椎体及相邻椎体的关节突关节,安装各种内固定装置.打开椎管,摘除椎间盘,植骨融合.暴露广泛,操作繁琐,出血多,创伤大,易损伤神经根及马尾,增加了神经系统感染的危险性.我们利用计算机导航技术,通过臀部皮肤、髂骨、骶髂关节、骶骨翼、骶1椎体,用空心螺钉固定腰5椎体治疗腰5骶1椎体滑脱,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固定尺神经损伤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导致尺神经损伤 ,属技术操作失误 ,临床偶有发生 ,如何避免 ,发生后如何处理等问题尚不明确 ,本文结合临床病例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1995年以来共发生 6例 ,年龄 3~ 8岁 ,左肘 4例 ,右肘 2例。均行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经肱骨内、外上髁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术 ,手术后 1d内发现尺神经损伤的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寰、小指爪形手 ,小指麻木及活动受限。为防止骨折错位 ,术后2周去除内侧克氏针。随访 9~ 18个月 ,骨折无明显移位 ,尺神经功能恢复 2例 ,4例未恢复。2 讨论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 ,骨折两端之…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妊娠期母体补钙与新生儿长管状骨干骺端钙盐沉着的关系及 其与发育过程中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处理儿童缺钙引起的骨发育障碍提供依据。方法:取健康未曾妊娠过的Sprague Daxley(SD)雌鼠20只,将其与雄合笼交配,将妊娠的大鼠分三组:高钙组、低钙组和正常钙组,分别给予含钙1.4%、0.02%、0.6%的饲料,其它匀相同^[1],一直喂到仔鼠出生后的第21天。之后三组的所有仔鼠均给予政党钙饲料直至第63天,在此期分别于出生第1天、第21天、第42天和第63天,取部分仔鼠的股骨、胫骨的干骺端测其钙含量,并测第63天仔鼠股骨、胫骨的骨密度。结果:仔鼠出生第1天,高钙组干骺端钙含量较高,正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低钙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仔鼠出生后第21天,三组的干骺端钙盐含量均有所下降,第42天又有所上升,至第63天高钙组与政党组相比,干骺端钙含量较低,并差异有显著性,低钙组比正常组的干骺端钙含量高,并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第63天股骨、胫骨骨密度的结果与第63天股骨胫骨,干骺端钙含量的结果相一致,低钙组骨密度比正常组高,差异显著;高钙组比正常组骨密度低,差异也具有显著性。结论:妊娠期补钙可以提高胎鼠长骨干骺端钙盐的沉着。妊娠期、哺乳期接受低钙的孕鼠,其后代的长骨干骺端钙盐沉着较高,且骨密度较高。妊娠期、哺乳期接受高钙的孕鼠,其后代长骨干骺端钙盐沉着较低,且骨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栓塞在高位骶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高位骶骨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实施手术。通过回顾其介入操作记录、影像资料、手术记录、术后病程及护理记录单等,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的血供、大小,栓塞后肿瘤血管和染色明显减少。术中见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与正常组织界限变清,手术分离时出血相对减少。手术时间为f147.97±38.99)min,术中失血量为(1932.35±1293.27)ml,术中输血量(1296.00±938.00)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相关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18/37(49%),切口感染发生率8/37f22%)。结论术前动脉栓塞是高位骶骨肿瘤手术的有效辅助手段,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另一方面,栓塞可增加切口延迟愈合及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地舒单抗在治疗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4例难治性GCTB应用地舒单抗,包括脊柱6例、骨盆2例、骶骨3例、四肢复发性GCT 3例。6例脊柱GCTB中5例为手术前应用(胸椎、腰椎),1例为两次手术后复发性难以切除同时发生肺转移病例;2例骨盆分别是1区+4区、2区+3区;3例骶骨中2例为S1~3,1例为S2~4;3例四肢分别为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胫骨远端,均为囊内刮除术后复发,肿瘤体积巨大,边界不清。男2例,女12例,年龄(34.79±16.89)岁。手术前应用方法为:地舒单抗120 mg,第1、8、15、31、61、91天行皮下注射。最后一次用药后2周作CT和MRI,用作于用药后测量。对比用药前后肿瘤最大径、病变的CT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疼痛程度通过VAS评分衡量。2例骨盆肿瘤患者和3例四肢肿瘤患者均行整块切除术,骶骨肿瘤患者均行囊内刮除;5例脊柱肿瘤患者,2例行术前用药,已应用4 mg×120 mg,尚未手术,另外3例均行en-bloc切除,并分析术中大体标本及术后病理结果。同时,对手术后6个月病例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用药前肿瘤最大径为(62.58±21.88) cm,用药后为(54.17±22.65) cm,P=0.000。用药前病变中心及边缘平均CT值为(43.30±19.71) HU和(97.15±42.68) HU,用药后为(97.97±54.37) HU和(223.95±116.63) HU,P值分别为0.027和0.010 (P0.05)。用药后VAS评分平均1分。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的8例,平均随访26.5 (16~35)个月,分别为3例脊柱0复发,1例骨盆0复发,3例骶骨2例复发,1例肱骨近端出现可切除的软组织复发。结论地舒单抗治疗四肢长骨复发、边界不清的III级及中轴骨GCTB,可明显使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使肿瘤钙化、缩小。推荐骶骨或四肢肿瘤需要囊内切除者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对多中心及文献报道的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探讨胫骨远端GCT手术方式选择的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第960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所收治的12例胫骨远端GCT患者,男4例,女8例.年...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肢体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6年3月国内7家骨肉瘤治疗中心收治的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一般情况、治疗方式、并发症、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应用Kaplan-meier、Cox regression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79例肢体骨肉瘤患者,男292例,女187例;年龄范围3~74岁(平均21.4岁);膝关节周围396例(包括股骨远端253例、胫骨近端125例及腓骨近端18例),膝关节以外83例(包括股骨近端24例、胫骨远端17例、肱骨近端34例、肱骨远端5例及桡骨3例);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0%、60.0%,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54.0%、46.0%。5年总生存率:规范化疗组与非规范化疗组分别为73.0%、55.9%;术前三药联合组(DDP+IFO+ADM)和四药联合组(DDP+IFO+ADM+MTX)分别为48.7%、66.0%;术后三药联合组和四药联合组分别为51.5%、66.2%;肿瘤细胞坏死率≥90.0%组和90.0%组分别为93.3%、40.3%;保肢术组和截肢术组分别为61.9%、43.3%;外科分期II期和III期分别为61.9%、25.1%;术后无复发转移、单纯局部复发、单纯肺转移、多发转移分别为93.5%、46.3%、20.7%、10.1%。单因素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化疗方案、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外科分期、复发转移是影响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规范性化疗、肿瘤细胞坏死率、手术方式及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规范性化疗联合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肢体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复发转移与不规范化疗严重影响肢体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8.
肱骨外髁骨折轻度移位手术与否 ,目前还存在分歧。我们应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 2 4例 ,手术治疗 18例 ,随访 6~19个月 ,经疗效对比 ,发现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保守治疗组 :2 4例。男 17例 ,女 7例。年龄 2~ 13岁 ,平均 7岁。左 15例 ,右 9例。均为轻度侧方移位。手法复位后侧方移位基本消除 ,局部加棉垫 ,石膏外固定。复位后 1、3、7、14、2 1d复查。复位后再移位时间和例数分别为伤后 3d 1例 ,7d 5例 ,14d 6例 ,2例未定期复查 ,其中 35d 1例 ,2个月 1例。再移位发生率 5 8.33% (14 /2 4 )。其中 2~ …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总结分析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国内3家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原发灶来源、侵犯部位、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和病理检查确诊为脊柱转移瘤且医疗资料收录完整。排除标准:仅有临床、影像证据,无明确病理诊断者;不能明确排除脊柱原发肿瘤、结核、退行性病变可能的病例。对复发病例按单例计算。结果:48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287例(59.7%),女194例(40.3%);发病年龄18~86岁,中位年龄60.0岁,以50~69岁为高发年龄,平均59.2±11.1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6±11.5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5±10.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05)。原发肿瘤为肺癌181例,肾癌40例,女性乳腺癌29例,肝癌25例,胃肠肿瘤23例,前列腺癌20例,甲状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病例数均小于20例(共70例),来源不明的肿瘤93例;单纯侵及颈椎37例,胸椎135例,腰椎130例,骶椎42例,跨节段(同时累及颈、胸、腰、骶两个及以上节段)的患者137例;就诊时,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及脊柱转移部位局部疼痛的患者281例,单纯脊柱转移部位疼痛128例,只有脊髓受压症状33例,无转移部位症状而在体检中发现脊柱转移39例;有原发肿瘤病史者75例。手术治疗314例,其中266例行开放性手术,48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保守治疗167例,应用磷酸盐等抗骨质破坏药物、放射性核素治疗、放疗及止痛、全身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结论: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为50~69岁。患者多因脊柱转移病变所致症状就诊,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者较少。原发灶多为上皮或腺体来源的脏器肿瘤,尤以肺癌多见,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较少。常见侵袭部位为胸椎、腰椎,临床上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等姑息性治疗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