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203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522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58篇
  2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罹患肿瘤的患者,可能发烧,甚至高热,老百姓俗称其为“肿瘤发热”,学名是“肿瘤热”或“癌性发热”。“肿瘤热”其实并非肿瘤自己发热,而是肿瘤引起的、机体一系列的反应,进而引起人体发热。还有另外两种发热情况,虽然我们不把它们称为“肿瘤热”,但可以认为是肿瘤相关发热或肿瘤治疗相关发热,比如肿瘤压迫导致的局部感染,又或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导致的显性或隐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相似文献   
52.
病例男,38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下腹部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无腹痛、腹胀、便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未予诊治。后自觉包块渐进性增大,来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6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0/5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全腹柔软,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7.0cm×6.0cm×5.0cm的肿块,质硬,与周围边界尚清,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观察双腔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DLT)塑型对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声嘶)、咽喉痛的影响,从而为寻求更好的DLT塑型插管提供依据.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患者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DLT插管塑型组和非塑型组(每组80例),两组根据左右DLT插管各分为两组(A、B、C、D组,每组40例),又根据性别再各分为两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塑型组采用塑成“J”状的DLT进行插管,非塑型组采用未经塑型保留原有弯度的DLT进行插管.观察DLT插管时间、插管尝试次数及插反情况,患者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 塑型组插管时间[(154±6)s]明显短于非塑型组[(185±13)s](P<0.05);塑型组插管尝试次数[(1.4±0.4)次]明显少于非塑型组[(1.7±0.8)次](P<0.05);塑型组插反情况(3次)明显比非塑型组少(11次)(P<0.05),且与性别无关,但左DLT比右DLT易于插反(P<0.05).患者术后声嘶发生率塑型组(15/80)明显低于非塑型组(33/80)(P<0.05);患者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塑型组(15/80)明显低于非塑型组(31/80) (P<0.05),且与性别有关,女性较男性术后易发生声嘶、咽喉痛. 结论 “J”状DLT塑型插管成功率高、刺激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膀胱造瘘接持续负压吸引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4月接收治疗的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不实施膀胱造瘘,治疗组患者用不锈钢膀胱造瘘套件行膀胱造瘘,于不锈钢膀胱造瘘套件插入多孔内芯,给予持续负压吸引。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电切综合征发生率、包膜穿孔发生率以及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HGB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采取膀胱造瘘持续负压吸引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研究酚妥拉明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重症新生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独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每次0.5 g,每6 h给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酚妥拉明0.2 mg/kg,每天给药2次。两组均治疗5 d。比较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炎症因子和肺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有效率74.07%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8.89%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每天吸痰次数以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4(IL-4)以及白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降低,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25%流速(MEF25)、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及用力呼气50%流速(MWV50)均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酚妥拉明联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效果较为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7.
腹主动脉瘤(AAA)多发于老年人,与主动脉老化和粥样硬化有关,是严重的血管外科疾病。其自然病史是瘤体进行性扩大、最终破裂导致患者死亡。AAA的手术治疗操作难度大,血流动力学波动剧烈,阻断主动脉可引起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传统方法习惯在主动脉开放后应用多巴胺(DA)维持动脉血压,认为DA可以保护肾功能和内脏血供,去甲肾上腺素(NE)则会导致肾脏和其他内脏器官缺血。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基于Revolution 256排宽体探测器能谱CT联合不同前置和后置ASiR-V权重水平在腹部能谱增强扫描中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和优化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选择行腹部增强检查患者50例,动脉期30%ASiR-V、静脉期50%ASiR-V、延时期40%ASiR-V,三期扫描ASiR-V权重前后置保持一致。再重建0%ASiR-V、30%ASiR-V、40%ASiR-V、50%ASiR-V、60%ASiR-V、90%ASiR-V权重水平获得重建图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记录三期扫描辐射剂量。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三期增强扫描客观和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3组的辐射剂量情况中,50%ASiR-V组的CTDIvol(6.30±0.80)mGy、DLP(197.41±29.76)mGy/cm和ED(2.96±0.45)mSv最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置50%ASiR-V组再重建的后置0%ASiR-V、30%ASiR-V、40%ASiR-V、50%ASiR-V、60%ASiR-V、90%ASiR...  相似文献   
59.
分析研究早产儿脑发育过程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早产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采用数字化振幅整合脑功能监护仪进行连续监测,监测不同经后龄(PMA)aEEG波谱带变化情况,按照PMA周期进行分组,对aEEG波形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其变化随PMA变化规律。43例早产儿共进行174次脑电图波形描记。其中PMA≥34周描记的aEEG波形连续性以及睡眠-觉醒周期出现率均显著高于PMA<34周描记结果(P<0.05);且随着PMA周期延长,脑电波振幅的下边界逐渐增高,且宽度逐渐变窄。早产儿脑发育过程中aEEG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监测aEEG的变化有助于对早产儿脑发育成熟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128例的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早期胃癌4例,皮革胃6例,周围组织及脏器侵犯19例,后腹膜及远处转移8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