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军  曹阳  杜劲松  王俭  张信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86-88,i0004
目的:检验大鼠骨髓干细胞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神经根脊髓内植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室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3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新生1-3d雄性SD大鼠5只用于脊髓细胞提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8只制作C5,C6,C7,C8,T1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时标记5-溴-2-脱氧尿苷。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于损伤脊髓内注入相应干细胞10μL(1&;#215;10^11L^-1),对照组损伤脊髓内注入10μL生理盐水。两个月后观察大鼠运动功能(采用grooming实验评价标准,分为0~5分,0分为严重障碍,5分为正常);电生理检查结果;大鼠颈髓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大鼠18只,实验过程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对照组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只。①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脊髓干细胞移植组1只大鼠左前肢恢复行走功能,左前爪已伸开,其他3只分别为4分,3分和1分;骨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只达2分,1只无恢复;对照组3只存活大鼠无一只恢复。②大鼠电生理检查结果:电生理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有明显的收缩波。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可见肌肉纤颤波。③大鼠颈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植入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均能存活,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突触明显的神经细胞,而骨髓干细胞移植只有较少的细胞分化为突触较长的运动神经元。脊髓神经干细胞较骨髓干细胞分化好,游走广。结论:①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具有促进作用。②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较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的功能恢复效果好。③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密度大,分化的神经细胞突触粗大,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只有少数细胞分化为胞体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分化明显好于骨髓干细胞。  相似文献   
92.
背景研究发现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能够游走到全身不同部位,增生转化为相应细胞,能不同程度恢复损伤器官功能.以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在体外转化成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转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能性.设计设立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地点和对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健康雄性SD大鼠,120~150 g,清洁级,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室提供.干预骨髓基质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后使用3种不同方法诱导.行大体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细胞电生理检查和长期培养研究.主要结局观察指标骨髓基质细胞诱导、细胞免疫组化和细胞电生理检测结果.结果第1诱导方案加入诱导剂1 h 50%转化成神经细胞,90 min 70%~80%转化为神经细胞.第2诱导方案加入诱导剂24 h 10%转化成神经细胞.第3诱导方案BMSC 40%加入,24 h 90%转化成神经细胞,胞体小突触短.BMSC 80%时加入,转化的神经细胞呈巢状排列占40%.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诱导为突触明确的神经细胞(诱导率>80%);诱导后细胞表面有神经特异性抗原NSE,GFAP表达;同时具有早期神经细胞电流特性.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横向转化为早期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93.
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手功能重建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手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条件下,采用术前、术中、术后一体化康复计划,对3例(5个肢体)异体移植患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手外形好,感觉基本正常,两点辨别觉2.5—4.0cm,前2例手指总屈伸度均为优良,生活完全自理,心理健康。第3例手功能部分已恢复。结论 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手功能康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4.
大鼠脊神经前根再樾入脊髓治疗臂丛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前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 ,脊髓灰质前角残存的运动神经元可以发出新的轴突 ,长入与脊髓重新建立联系的神经根 ,逐渐恢复已丧失的功能 [1 ,2 ] 。本实验目的是通过观察脊神经再植入脊髓后的转归 ,为本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与模型 :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 42只 ,体重2 2 0~ 2 5 0 g,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失神经组 ,各 2 1只 ,均在一侧臂丛神经上处置 ,实验组未作处理侧臂丛神经作为正常组。大鼠用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 ,俯卧位 ,颈后正中切口 ,一侧半椎板及小关节切除 ,手术显微镜…  相似文献   
95.
上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上肢主要动脉损伤202例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血管损伤后主要修复方法为:单纯修补缝合受损的血管、血管端端吻合术和血管移植。结果 本组202例,有4例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现及时,经再次手术,肢体存活;2例术后因发现较晚而截肢,其余198例全部存活。结论 (1)诊断明确后或高度怀疑有血管损伤者,应尽早行手术探查。(2)肢体血循环重建的时限,可根据伤情、技术能力等延长;(3)血管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是首选的手术方法;(4)尺、桡动脉同时损伤者,强调两条动脉均应修复。  相似文献   
96.
异体手移植     
张信英  曹杨 《黑龙江医学》2004,28(5):321-324
由于创伤、肿瘤切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的肢体缺失,往往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下肢的缺失而佩带假肢,起到一定的行走、站立和负重的作用;但对上肢假肢的功能要求则更高、更复杂,即使是三维电子手也只能完成手部粗大的动作,难以适应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从理论上讲,目前解决肢体缺失这一世界性难题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组织工程和克隆技术重新再造复合组织的肢体。但组织工程和克隆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尚难以应用到临床。因此,现阶段解决手缺损最直接的方法,仍然是异体手(肢体)移植。1 异体…  相似文献   
97.
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张信英  杨群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1):662-664
目的 对308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方法 本组共308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81例,闭合性损伤127例。男299例,女9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6岁,平均24.5岁。对该种损伤患者尽早施行手术清创、探查。具体修复方法为:(1)单纯修补缝合受损的血管。(2)血管端端吻合术。(3)血管移植。结果 3例因吻合口血栓形成发现较晚而截肢。1例因肢体血循环重建时间较长,术后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肾功能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根性撕脱的脊神经根再植入脊髓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可产生功能性的再生,观察臂丛根部及椎管内解剖学结构,探讨臂丛神经前根再植入脊髓的最佳解剖入路.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外科实验室完成.成人颈胸段尸体标本19例,男16例,女3例.在15例30侧成人颈胸段尸体标本上,对臂丛各神经根直径,出椎间孔处与椎体纵轴向头侧方向的夹角,各椎间孔(C4-5~T1~2)高和宽,椎管内各神经根分出角和长度、脊髓半径、前根起始处至脊髓中线距离,前根长度以及各脊髓节段与对应椎间盘的相对位置进行形态学观测.根据以上测量结果,另4例标本采用侧方入路行臂丛前根再植入术,寻找侧方入路再植入最佳位点.结果:椎管外臂丛各神经根夹角C5(138&;#177;7)&;#176;,T1(83&;#177;13)&;#176;,脊髓半径C5(7.8&;#177;0.4)mm,T1(6.0&;#177;0.4)mm,臂丛前根起始处至脊髓中线距离C5(3.8&;#177;0.3)mm,C8(2.8&;#177;0.4)mm,均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各椎间孔高、宽C4~C5分别为(7.3&;#177;1.2),(5.6&;#177;1.3)mm,T1~T2分别为(10.5&;#177;0.6),(7.5&;#177;0.8)mm,椎管内臂丛各神经根长度C 5(15.1&;#177;1.4)mm,T1(19.2&;#177;2.6)mm,分出角C5(90&;#177;3)&;#176;,T1(125&;#177;8)&;#176;,神经前根长度C5(9.9&;#177;1.5)mm,T1(15.6&;#177;2.9)mm,均由上至下逐渐增大.C5~7脊髓节对应C3-4,C4-5,C5-6椎间盘,C8,T1脊髓节对应C6,C7椎体.侧方入路再植入位点应位于脊髓外缘内侧4 mm处.结论:臂丛前根再植入最佳位点位于相应节段脊髓外缘内侧附近,侧方入路可使臂丛神经前根再植入至最佳位点,从而对功能恢复产生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根性撕脱的脊神经根再植入脊髓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可产生功能性的再生,观察臂丛根部及椎管内解剖学结构,探讨臂丛神经前根再植入脊髓的最佳解剖入路.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外科实验室完成.成人颈胸段尸体标本19例,男16例,女3例.在15例30侧成人颈胸段尸体标本上,对臂丛各神经根直径,出椎间孔处与椎体纵轴向头侧方向的夹角,各椎间孔(C4-5~T1~2)高和宽,椎管内各神经根分出角和长度、脊髓半径、前根起始处至脊髓中线距离,前根长度以及各脊髓节段与对应椎间盘的相对位置进行形态学观测.根据以上测量结果,另4例标本采用侧方入路行臂丛前根再植入术,寻找侧方入路再植入最佳位点.结果:椎管外臂丛各神经根夹角C5(138±7)°,T1(83±13)°,脊髓半径C5(7.8±0.4)mm,T1(6.0±0.4)mm,臂丛前根起始处至脊髓中线距离C5(3.8±0.3)mm,C8(2.8±0.4)mm,均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各椎间孔高、宽C4~C5分别为(7.3±1.2),(5.6±1.3)mm,T1~T2分别为(10.5±0.6),(7.5±0.8)mm,椎管内臂丛各神经根长度C 5(15.1±1.4)mm,T1(19.2±2.6)mm,分出角C5(90±3)°,T1(125±8)°,神经前根长度C5(9.9±1.5)mm,T1(15.6±2.9)mm,均由上至下逐渐增大.C5~7脊髓节对应C3-4,C4-5,C5-6椎间盘,C8,T1脊髓节对应C6,C7椎体.侧方入路再植入位点应位于脊髓外缘内侧4 mm处.结论:臂丛前根再植入最佳位点位于相应节段脊髓外缘内侧附近,侧方入路可使臂丛神经前根再植入至最佳位点,从而对功能恢复产生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