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2.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常会引起膝关节不稳定,继发半月板损伤和膝关节的退变,严重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因此,ACL重建对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靠的重建术加上术后有效地康复练习是膝关节功能恢复成功的关键,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对我院1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应用股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术后病变节段Cobb角的改变与邻椎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病变且行PLIF的患者 68例,病变节段累及L4~5,按PLIF术后病椎的融合角度是否>5°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比较两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术后矢状面病变节段融合的Cobb角及术后2年邻椎退变的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126.06±17.3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4.38±94.72)ml、平均术后引流量(258.62±117.67)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65±2.67)d、术后JOA评分(26.65±1.65)分,分别与B组[手术平均时间(130.82±18.2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4.65±84.59)ml、平均术后引流量(260.88±85.89)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44±3.09)d,术后JOA评分(26.94±1.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术后A组邻椎退变发病人数为3例,发病率为8.82%,B组邻椎退变发病人数为10例,发病率为29.41%,两组比较A组邻椎退变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腰椎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的患者,病变节段的融合角度过小可使患者相邻节段Cobb角更易于发生退变,术中应避免融合角度过小,从而降低邻椎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及固定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多争论,各种固定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目的:评估一端带骨块深冻同种异体肌腱股骨侧嵌入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01/2009-09 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15例关节损伤患者(15膝),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其中运动损伤7例,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2例。均于关节镜下行一端带骨块的同种异体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记录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 结果与结论:对15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排异、感染等并发症。 KT-1000测量值术前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为3~5 mm 4例(27%),6~10 mm 9例(60%),>10 mm 2例(13%);末次随访时0~2 mm 12例(80%),3~5 mm 3例(20%)。同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也由术前的(65.60±10.1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90.93±4.06)分(P < 0.05)。说明嵌入骨块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中可增加股骨侧固定的可靠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绝经期后的女性人群中增多更为明显,而骨质疏松由于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等原因容易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在骨折类型中椎体骨折所占比例最高.最近的调查显示[1],我国目前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449万,且每年新发椎体骨折181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后,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背部急性疼痛、活动能力受限,慢性期主要表现为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后凸畸形等,治疗期间可并发下肢静脉血栓、褥疮、骨量减少、肌力下降、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食欲不振、便秘、精神抑郁萎靡等,使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鉴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高发病率及对发病人群和社会危害性,其已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采取更恰当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是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针对单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6.
37.
第二足趾游离移植手术前后供趾足足底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第2足趾游离移植手术前、后供趾足足底应力的变化.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应用比利时Footscan公司的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检测15例采取保留第2跖骨头的第2足趾游离移植术患者手术前、后足底生物力学的各项指标.结果 供趾足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第1趾区(T1)、第1,2,3跖骨头(M1~M3)最大压强减小,足跟内侧(HM)、足跟外侧(HL)最大压强增加,T1、M1~M3冲量值减小,HM、HL冲量值增加,M1、M2、前足蹬离期(FFPOP)接触时间减小,前足接触期(FFCP)、全足放平期(FFP)、M3、HM、HL接触时间增加,初始接触期(ICP)、FFP、FFPOP期x坐标值负向增大,FFP、FFPOP期y坐标值减小,FFP期足外侧压力增大;术后3个月T1最大压强减小,HM、HL最大雎强增加,M1、M2冲量值仍减小,FFCP、FFP足外侧压力增大;术后6个月仅T1、M3、M4、M5最大压强值略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趋于正常化.结论 保留第2跖骨头的第2足趾游离移植术术后6个月供足足底生物力学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38.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存在供体区域并发症等问题,虽然人工腱的研制与组织工程腱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相关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目的:同种异体肌腱材料的选择及其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效果。 方法:17例膝关节后叉韧带损伤患者均使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应用Tibial-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中将用庆大霉素盐水浸泡过15min的两束异体肌腱对折,肌腱的一端套入松质骨螺钉加垫片固定在后叉韧带的胫骨附着点处,另一端通过牵引线引入关节内,修复切开的后关节囊。变换体位为平卧位,患膝屈曲90°,从关节内将移植物的另一端引入股骨隧道,前抽屉拉紧后由外向内拧入挤压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术前后抽屉试验均>2+,其中3+程度7例,4+程度6例,术后后抽屉试验结果0为4例,1+为8例,2+为4例,3+为1例,显示患者膝关节的后移程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前的Lysholm关节评分为(48.5±4.3)分,术后Lysholm关节评分为(88.3±5.4)分。说明深低温冷冻异体肌腱应用Tibial-inlay技术修复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不损伤正常的自身结构,可恢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同种异体肌腱;Tibial-inlay;后交叉韧带;深低温冷冻;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36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Inlay法及Larson法一期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效果。方法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15例患者(15膝)经证实为后交叉韧带伴后外侧复合体损伤,其中交通伤8例,重物砸伤3例,摔伤2例,运动损伤2例。均于关节镜下Inlay法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改良Larson法重建后外侧复合体,术前、末次随访时均记录膝关节后侧、后外侧不稳定程度,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患者膝关节后侧、后外侧不稳定程度较术前明显改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57.33±6.26)分提高至随访时(86.67±3.50)分(P<0.01)。结论一期手术对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进行联合重建,有效恢复了膝关节后侧及后外侧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0.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躅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的研究越来越多,再造拇指功能、外观口趋理想.移植术对供足功能的影响一直足手外科及显微外科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关于第二趾移植术后供足生物力学改变已有报道[1],对(足母)趾末节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术后供足的生物力学改变尤其是足底动态生物力学改变的文献报道甚少.足底动态牛物力学分析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足底触地区域压应力、冲量、重心等动态变化,对认识供足的生物力学改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