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87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1篇 |
综合类 | 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2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构建靶向P85和蛋白激酶B1(PKB1/Akt1)的短发夹RNA(shRNA)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 构建腺病毒载体rAd5-P+A,体外转染SGC-7901细胞后,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85和Akt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以噻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法评价转染后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进一步观察rAd5-P+A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的rAd5-P+A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SGC-7901细胞后可显著抑制p85和Akt1的mRNA表达,而P85和Aktl蛋白表达量在转染48 h、72 h后分别下调57.5%、63.7%和67.8%、75.6%,与空白对照组和通用腺病毒对照(rAd5-HK)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3).与空白对照组和rAd5-HK组相比,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在rAd5-P+A转染后第2天明显下降(P<0.001),且rAd5-P+A转染组进入S期的细胞数减少了5.9%~7.1%,而进入G0/G1期的细胞增加了12.1%~13.7%.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治疗实验也显示,rAd5-P+A可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靶向P85和Akt1的shRNA可抑制人胃腺癌细胞的生长,这可能为胃腺癌靶向性联合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构建靶向P85和蛋白激酶B1(PKB1/Akt1)的短发夹RNA(shRNA)腺病毒载体,研究其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生长的抑制效果.方法 构建腺病毒载体rAd5-P+A,体外转染SGC-7901细胞后,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85和Akt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以噻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法评价转染后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构建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进一步观察rAd5-P+A对SGC-7901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并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的rAd5-P+A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SGC-7901细胞后可显著抑制p85和Akt1的mRNA表达,而P85和Aktl蛋白表达量在转染48 h、72 h后分别下调57.5%、63.7%和67.8%、75.6%,与空白对照组和通用腺病毒对照(rAd5-HK)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3).与空白对照组和rAd5-HK组相比,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在rAd5-P+A转染后第2天明显下降(P<0.001),且rAd5-P+A转染组进入S期的细胞数减少了5.9%~7.1%,而进入G0/G1期的细胞增加了12.1%~13.7%.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治疗实验也显示,rAd5-P+A可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靶向P85和Akt1的shRNA可抑制人胃腺癌细胞的生长,这可能为胃腺癌靶向性联合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RNA干涉(RNAi)技术抑制恶性胶质瘤体外细胞系U251的EGFR表达后,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在人EGFR开放阅读框的细胞内区酪氨酸激酶结构域选择1个siRNA靶序列、进行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psiRNA-2400的构建,并以含有随机序列的psiRNA-scr表达质粒为对照进行了脂质体介导的U251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表达。应用RT-PCR检测EGFR表达水平,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评价肿瘤细胞转染前后的生物学行为。进一步应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脂质体介导shRNA基因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对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EGFR、PCNA和GFAP表达比较。结果脂质体介导、靶向EGFR的shRNA可显著抑制U251细胞ECFR表达,MTT法分析显示psiRNA-2400转染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68%;与对照组和psiRNA-scr转染组比较,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psiRNA-2400转染组G_0~G_1期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进入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了12.7%~13%,而进入G_2期细胞则增加了10.5%~11.7%。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显示对照组和psiRNA-scr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贴壁生长,而psiRNA-2400转染组细胞不能贴壁生长,呈团块状簇集生长。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显示psiRNA-2400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治疗组EGFR表达下降、PCNA标记指数降低而GFAP表达上调。结论靶向EGFR的RNAi技术可以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EGFR表达,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因此,shRNA表达质粒介导的基因治疗可以成为胶质瘤靶向性EGFR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4.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植物补体,Res不但可以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且具有抗炎和抗癌的作用,它可以在肿瘤的起始、发生、进展等各个阶段通过多种途径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近年来有关胶质瘤的大量研究证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基因扩增和过表达是恶性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始动事件之一,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旧J。本实验进一步就Res对C6鼠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诱导细胞凋亡及其与胶质瘤增殖、凋亡相关的EGFR等重要基因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0.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36.
反义及显性负调节AKT2抑制胶质瘤侵袭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近来的研究显示AKT激酶家族成员在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存活和代谢等方面的信号传导系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AKT2为对象,研究反义AKT2 cDNA(antisense AKT2,AS-AKT2)和显性负调节AKT2(dominant negative AK2,DN-AKT2)cDNA构建体调控恶性胶质瘤侵袭性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反义AKT2 cDNA和显性负调节AKT2 cDNA构建体转染鼠脑胶质瘤细胞系C6,分别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阻断AKT2通路,将野生型和转染pLXSN空载体的C6细胞作为对照。原位杂交和蛋白印迹鉴定后,Transwell和球体培养法分析侵袭能力,球体培养和划痕实验研究细胞迁移能力,明胶酶谱分析转染前后MMP2/9酶活性变化。结果:原位杂交和蛋白印迹结果表明,C6胶质瘤细胞系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表达AKT2转染AS-AKT2后AKT2表达被显著抑制。但转染DN-AKT2后AKT2表达无明显变化。C6细胞转染AKT2构建体后应用体外侵袭和迁移的实验量化分析这种效应后发现:利用Matrigel夹心法和Transwell方法研究发现,C6细胞转染AKT2构建体后侵袭能力下降46%-57%,细胞迁移能力下降23%-42%。明胶酶谱分析发现MMP2/9和pro-MMP9的活性被明显抑制。结论:AKT2可以通过调节MMP2/9活性调控恶性胶质瘤侵袭性生长,因此AKT2可能成为抑制胶质瘤侵袭性生长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37.
反义AKT2 RNA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生长的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义AKT2RNA对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抑制效用。方法 将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的反义AKT2构建体转染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系,应用蛋白印记确定基因转染前后AKT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法与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评价肿瘤细胞转染前后的增殖活性。进一步应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脂质体介导pLXSN、pLXSN-AS-AKT2基因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在28d的观察期内定期测量皮下肿瘤体积,对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AKT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比较。结果 脂质体介导pLXSN-AS-AKT2可显著抑制U251细胞AKT2表达。与对照组和pLXSN转染组比较,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AK—AKT2转染组进入S期的细胞数减少了8.5%~8.9%,而进入G0+G1期细胞则增加了7.9%~8.6%。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显示对照组和pLXSN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贴壁生长,而AS~AKT2转染组细胞不能贴壁生长,呈团块状簇集生长。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显示pLXSN-AS-AKT2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AS-AKT2转染组AKT2表达下降而GFAP表达上调。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明反义AKT2方法在抗胶质瘤增殖方面作用重要,AKT2可作为基因治疗胶质瘤的优选靶标。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B1(Akt1)和蛋白激酶B2(Akt2)基因转染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后对其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分别含Akt1和Akt2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p-LXSN-Akt1(Akt1组)和p-LXSN-Akt2(Akt2组)质粒转染到GES-1细胞,以转染p-LXSN空载质粒的细胞为空载组,以正常未转染细胞为对照组,并经抗生素G418筛选抗性克隆,蛋白印迹(Westernblot)鉴定各组细胞Akt1、Akt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法分析转染后细胞的侵袭能力;用免疫荧光法观察转染后GES-1细胞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的变化。结果:Akt1组和Akt2组均获得了稳定表达Akt1和Akt2基因的GES-1细胞模型;2组MMP-2蛋白表达均高于空载组和对照组(P<0.01)。Transwell法显示Akt1和Akt2组GES-1细胞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加(P<0.01)。免疫荧光发现Akt1和Akt2组F-actin的聚集均增加。结论:Akt1、Akt2基因均可以通过增加细胞侵袭力和迁移力,导致GES-1细胞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MMP2和PTEN在正常胃粘膜、癌旁组织和胃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腺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粘膜中Akt1、MMP2和PTEN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粘膜、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Akt1、MMP2和PTEN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高、中、低分化不同病理级别的胃腺癌中MMP2和PTEN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Akt1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分化和低分化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Spearmen 等级相关分析得出,PTEN的表达与Akt1、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Akt1 的表达与MMP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Akt1、MMP2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粘膜,且随病理级别的升高阳性率也升高,PTEN 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则与之相反,它们对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利用体内、外迁移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的趋向性。方法 体外应用圆环柱细胞共培养体系、Matrigel细胞球体共培养体系和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模型观察BMSCs向胶质瘤细胞的趋瘤效应。建立颅内c6胶质瘤模型,将预先标记BrdU的BMSCs注射人对侧脑半球。免疫学方法检测BMSCs在胶质瘤内的分布。结果 3种体外模型从不同角度显示了B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的存在。体内经对侧注射的BMSCs向肿瘤侧发生迁移,主要分布于包括浸润区和肿瘤小灶在内的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部位。结论 BMSCs具有明显的胶质瘤趋向性,可作为治疗胶质瘤新的侯选的基因药物投递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