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3篇 |
免费 | 92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102篇 |
口腔科学 | 44篇 |
临床医学 | 223篇 |
内科学 | 129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04篇 |
特种医学 | 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79篇 |
综合类 | 540篇 |
预防医学 | 147篇 |
药学 | 159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70篇 |
肿瘤学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87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102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妊娠期阑尾炎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发生率约为1/1500[1]。由于妊娠的特殊生理和解剖改变,在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上均有其一定的特点,如处理不当,对胎儿及母体威胁较大。我院自1980~2007年共收治妊娠期阑尾炎3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年龄20~33岁,平均24岁。妊娠早期(3个月内)9例,妊娠中期(3~7个月)15例,妊娠晚期(7~10个月)12例。病程:24小时以内者8例,1~3天19例,3~6天6例,6天以上3例。1.2临床表现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者21例,右侧后腰部疼痛者7例,胃区疼痛者4例,右侧腹部疼痛者3例,右侧肋缘下疼痛者1例。阵发性腹痛者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椎板多点开窗在椎管内大型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单侧椎板多点开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4例椎管内大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术,术后3d可下床活动,随访6-36个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改善,无肿瘤复发或脊椎不稳定。结论单侧椎板多点开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椎管内大型神经鞘瘤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肌肉、韧带和骨结构,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具有安全、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技术辅助研制生物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宿主部位图像扫描,获取该区域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纳米级无机成分为单位,附于壳聚糖及聚己内酯等天然-有机成分,研制纳米复合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孔隙率、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孔径200~350 μm,孔隙率88.6%±0.43%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可达到工程化骨支架的力学要求,能作为骨再生修复的载体框架.[结论]数字化影像学技术研制的支架具有稳定的理化性征,能解决与宿主部位相匹配的难题,具有潜在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显微镜下对16例中央皮质区域镰旁脑膜瘤采用经对侧纵裂入路肿瘤切除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发生一过性偏瘫,经治疗两周后康复。平均随访10-36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中央皮质区域镰旁脑膜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经对侧纵裂入路减少皮层牵拉,保护重要引流静脉,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周冰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9):105-106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毒物中毒的最有效替代疗法之一,随着血透设备、血透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医疗配套技能的不断提高,临床应用日趋完善。但在透析过程中仍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正确预防和处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透析质量及患者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辣木叶水提物(MOLAE)对脂肪堆积人HepG2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MOLAE冻干粉;通过CCK-8法检测油酸钠-钠棕榈酸酯(O-P)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油红O染色检测O-P对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O-P对细胞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的影响,筛选O-P诱导HepG2细胞脂质代谢异常模型的作用浓度及时间;CCK-8法检测辛伐他汀、MOLAE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筛选安全作用浓度;设立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阳性药,15 μmol·L-1)组和MOLAE(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1)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给予0.4-0.2 mmol·L-1的O-P诱导细胞脂质沉积,诱导3 h后开始给药,干预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中脂滴形成情况,试剂盒法测定细胞中TG、TC、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确定造模方式为:0.4-0.2 mmol·L-1的O-P作用HepG2细胞3 h后开始给药;10、15 μmol·L-1的辛伐他汀和3.125~100.000 μg·mL-1的MOLAE作用于HepG2细胞24、48 h后,不影响细胞活力。与模型组比较,不同浓度的MOLAE(3.125、6.250、12.500、25.000、50.000 μg·mL-1)均能降低TG、TC、MDA水平(P<0.05、0.01),显著升高GSH、SOD水平(P<0.05、0.01)。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辛伐他汀组和MOLAE组(12.5、25.0 μg·mL-1)脂滴堆积现象均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MOLAE能够降低O-P诱导的HepG2细胞中TG、TC水平,提高GSH、SOD水平和降低MDA水平,减少细胞中脂质堆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术前M RI多种扫描征象在预测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实用价值。方法垂体大腺瘤患者212例,手术前均行M RI多种序列扫描,分别观察以下4个征象:(1)冠状位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海绵窦内侧壁的完整性;(2)冠状位T1加权像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环状增强影;(3)肿瘤是否突破颈内动脉外切线;(4)肿瘤是否长入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下间隙。另外,测量肿瘤包绕颈内动脉所成的角度,并以ROC曲线进行分析。手术中神经内镜直视下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是否完整,以确定是否具有侵袭性。结果212例垂体大腺瘤,术中证实侵袭海绵窦36例,4个征象综合起来判断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和97.2%,阳性预测值达92.8%。当颈内动脉被包绕达135°以上时,海绵窦被侵袭的可能性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8.9%和84.1%。结论综合应用多种M RI扫描征象对于预测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术前准确判断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将有助于优化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2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