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59篇 |
综合类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扩张额部岛状皮瓣眼窝再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额部带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血管蒂的岛状皮瓣进行眼窝再造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6月~2005年6月收治6例眼窝缺失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6~42岁。受伤原因为外伤3例,肿瘤2例,化学烧伤1例。左侧4例,右侧2例。病程1~4年,均先行额部皮瓣供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1个月后行二期扩张后的额部带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血管蒂的岛状皮瓣移位眼窝再造术。皮瓣切取范围8cm×5cm~10cm×6cm,术后观察再造眼窝外观及功能恢复效果。结果术后6例移位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无明显回缩,感觉功能良好。术后1个月义眼放置再造眼窝,位置稳定,无脱出现象;获随访1~3年,外观效果满意,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应用扩张的额部带滑车上动脉与眶上动脉血管蒂的岛状皮瓣再造眼窝,皮瓣成活率高,再造眼窝外观、感觉及功能效果好,是一种较理想的眼窝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52.
前臂游离皮瓣在外伤性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外伤性面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9例因外伤导致的面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车祸致伤者4例,工业伤或烧伤5例,缺损面积为4cm×6cm~7cm×12cm。设计并切取与缺损面积相应的前臂皮瓣,经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结果:本组9例前臂皮瓣全部成活,3例靠近口角的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痊愈,全部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前臂瘢痕明显,手部功能无障碍。结论:吻合血管的前臂游离皮瓣用于修复外伤性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3.
耳后皮肤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介绍应用耳后皮肤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的方法.方法:手术分2期进行,Ⅰ期在耳后埋置扩张器并进行扩张;Ⅱ期手术以自体肋软骨或Medpor材料为支架,雕刻合适大小的支架,植入后与患侧耳残余软骨缝合,用耳后筋膜瓣和扩张皮肤覆盖支架,耳后区植皮.结果:临床应用1 96例患者,1 87例耳创面愈合良好,外形满意,双侧耳对称.仅有9例出现支架外露,经治疗后愈合.结论:应用耳后皮肤扩张术联合支架植入修复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适合于绝大多数外伤性部分耳郭缺损的患者,效果良好、可靠,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催化一氧化氮生成的关键酶之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扩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将取自18例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的扩张皮肤18份标本(扩张组)及自身对照的正常皮肤10份标本(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扩张皮肤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iNOS、CD34、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扩张组中iNOS的表达较正常组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正常组的在表皮基底层有弱阳性表达,扩张组的在表皮基底层有强阳性表达。扩张组中的真皮乳头微血管数较正常组的显著增多(P〈0.05);PCNA标记指数(PLI)无统计学意义(P=0.062〉0.05)。扩张组中的iNOS表达水平与血管密度计数(MVD)呈显著正相关(R=-0.715,P〈0.05)。与PLI无显著相关性(R=-0.27,P=0.278〉0.05)。结论iNOS在扩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增强,高水平表达的iNOS可能会通过促进扩张皮肤组织中真皮乳头血管的形成而促进皮肤的扩张。 相似文献
55.
耳甲软骨与人工鼻假体联合植入隆鼻术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耳甲软骨与人工鼻假体联合植入进行隆鼻术的手术方法。方法:在对某些鼻形进行隆鼻时,单纯植入人工鼻假体,往往不能获得自然的美化效果,而且鼻假体外露的发生率也较高。我们将耳甲软骨修剪后与雕刻好的人工鼻假体联合植入隆鼻腔隙,适当固定,使手术效果更加自然,并发症发生率大大减少。结果: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笔者使用上述方法为35例就医者行隆鼻术,两年后随访到20例就医者,全部效果满意,无鼻假体外露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将耳甲软骨与人工鼻假体联合植入进行隆鼻术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皮肤扩张器的定量扩张法在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并对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处理.方法 选择50 ml肾形扩张器埋置于残耳后乳突区无毛发皮下,术后3 d拔除引流管,10d拆除缝线.术后7 d进行常规注水,每周3次,每次注水约5 ml,注水总量为60 ml左右.注水完毕后维持扩张1个月.结果 1992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5 248例,完成50ml肾形扩张器埋置6 252只.扩张器维持扩张完毕后可见扩张皮肤质薄、血管丰富.并发症有血肿、扩张器外露、创口裂开、感染等,发生率较低,约为7.79%.结论 皮肤定量扩张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为耳廓再造提供了良好的无毛发、质薄、血供丰富可靠的皮肤.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血肿中的铁对皮瓣的毒性作用。方法:8头4~8月龄白色小型猪,在每头猪脊柱两侧各设计6个任意皮瓣,共96个。将皮瓣随机分配进入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血肿组、去铁胺组,每组24个皮瓣。对照组:皮瓣形成后无其他处理;生理盐水组:在皮瓣形成后向皮瓣下注入15ml生理盐水;血肿组:在皮瓣形成后向皮瓣下注入15ml自体血液;去铁胺组:在皮瓣形成后向皮瓣下注入15ml自体血液和270mg甲磺酸去铁胺。各组分别在术后24h、72h、120h取材,检测各组术后2h皮瓣的血流情况,检测皮瓣铁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①四个组术后2h皮瓣血流灌注量无显著差别(P〉0.05);②生理盐水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血肿组术后皮瓣铁含量、MDA含量和MPO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④去铁胺组皮瓣铁含量和MDA含量低于血肿组(P〈0.01),MPO活性与血肿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肿中的铁能增强皮瓣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至发际线内3.5~4 cm,呈半圆形。将肋软骨支架移植于"双瓣"之间,进行耳廓再造。第2期:利用剩余的残耳组织,重建耳轮脚、耳屏和耳甲腔等耳廓亚解剖结构。将残耳上半部制成"V"形耳轮脚皮瓣;将中部残耳组织制成半圆形耳屏皮瓣。同时将上半部残耳软骨雕刻成圆锥状,与再造耳的耳轮末端缝合固定,耳轮脚皮瓣转位覆盖,形成耳轮脚;将中部残耳软骨修剪成半圆形,用耳屏皮瓣包裹再造耳屏。切除耳甲内多余组织,进行加深,创面植皮覆盖。结果 2007年至2010年,采用"二期法"实施耳廓再造71例。经过0.5~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位置适当,大小与健侧基本一致;皮肤颜色与面部接近,随时间延长皮肤感觉逐渐恢复;支架无吸收及变形,再造耳廓的立体结构良好、外形自然;颅耳角与对侧相似,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二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筛查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整个基因组存在甲基化水平异常的CpG岛和CpG位点及其相关差异基因,进而探讨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异常与先天性小耳畸形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术中废弃的残耳软骨组织为研究对象共50例(实验组),非耳畸形(耳外伤)患者的正常耳软骨组织34例作为对照.应用Nimblegen CpG启动子芯片,对实验组3例及对照组3例样本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28 226个CpG岛扫描,筛选存在CpG岛甲基化水平差异的基因;应用SpectroCHIP芯片对实验组47例,对照组31例的差异基因的CpG岛进行各个CpG位点的检测,筛选出存在甲基化水平差异的CpG位点.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存在36个具有甲基化水平差异的CpG岛,其中有29个与已命名的29个基因相关.经t检验分析,在COL18A1、MYH14、RBMY1A1、ZIC3这4个差异基因的6个CpG位点,2组甲基化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COL18A1_2_CpG_17 0.978 3±0.023 5、0.952 6±0.058 9;MYH14_CpG_17 0.960 0±0.041 4、0.928 4±0.0655;RBMY1A1_1_CpG_3.4 0.996 6±0.005 5、0.991 4±0.006 9;RBMY1A1_1_CpG_13 0.964 8±0.011 8、0.975 7±0.012 7;ZIC3_3_CpG_15 0.086 7±0.021 2、0.054 3±0.039 9; ZIC3_2_CpG_270.377 5±0.181 6、0.472 3±0.043 9.结论 初步建立了先天性小耳畸形甲基化谱,COL18A1、MYH14、RBMY1A1、ZIC3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可能与小耳畸形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