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诊断脑膜癌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脑膜癌病(M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MC患者的脑脊液标本21份分别进行常规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结果首次脑脊液检查阳性者常规脑脊液细胞学4例,而抗癌胚抗原(CEA)和抗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均为10例;总阳性率常规脑脊液细胞学为42.86%(9/21),抗CEA免疫细胞化学为80.95%(17/21),抗EMA免疫细胞化学为85.71%(18/21)。结论免疫细胞化学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脑脊液细胞学,可提高MC患者的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52.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36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颗粒复位手法 (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 0 0 3年 1~ 12月 ,对 36例后半规管BPPV进行PRM治疗。结果 经 1次PRM治疗后 ,2 8例症状消失 ,首次治疗成功率为 77 8% ,其中病程在 1周内的 18例患者有 16例症状消失。 4例经 2次PRM治疗 ,2例经 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 ,总治疗成功率为 94 4 %。 2例无效者行Semont锻炼 ,症状缓解 ,随访至今 ,3例复发 ,复发率 8 8% ,复发者再行PRM治疗仍有效。结论 PRM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 ,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  相似文献   
53.
丙泊酚治疗癫痫持续状态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癫痫持续状态病情重,部分患者抽搐难以控制,治疗棘手,死亡率高。本文报道丙泊酚(propofol)成功救治3例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54.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严重的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发病年龄通常跨度较大,从儿童时期到50岁均可发病,在我国以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最为常见[1-2]。发作性睡病主要表现为白天反复发作无法遏制的睡眠和夜间睡眠障碍,可伴或不伴猝倒发作[3]。根据是否伴有猝倒发作,可分为发作性睡病1型与2型。目前已证实1型(又称猝倒型)患者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Hcrt),又称为食欲素(Orexin)含量显著下降或缺乏[4]。  相似文献   
55.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改造人前体脂肪细胞,提高其活性后,于裸鼠背部皮下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方法:采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出前脂肪细胞,利用RNAi技术,诱导前脂肪细胞内的一个重要凋亡调控基因Bax基因表达沉默,然后接种到聚乳酸一乙醇酸共聚物(PLGA)支架上,种植在20只雌性裸鼠皮下,对获得的脂肪组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经过改造后的前脂肪细胞活性良好,术后裸鼠全部成活,前脂肪细胞能够在支架上良好的存活,生长和增殖.结论:经过改造后的前脂肪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并且PLGA-前脂肪细胞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可形成脂肪细胞,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探索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6.
小肠良性肿瘤约占全部小肠肿瘤的1/4,其中约20%发生于十二指肠。由于小肠肿瘤发病率低,仅占胃肠道肿瘤的3%~6%,故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非常少见,其中平滑肌瘤只占全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1/5。由于早期没有症状及缺乏特异性,往往需待临床上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肿块、黄疸等表现时才就医被发现。现结合我院1例就有关诊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7.
桂哌齐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所导致眩晕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VBI所致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桂哌齐特注射液3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14 d;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iv.gtt,qd×14 d,并口服倍他司汀片,每次1片,tid。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脑干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2组疗效经Ridit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的痊愈率达到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颈性眩晕评分治疗组从3.6±s 1.1提高到12.7±2.3,对照组从4.2±1.5提高到11±3,2组治疗前后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到2组治疗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2组治疗后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脑干诱发电位观察到治疗组治疗后Ⅰ、Ⅲ、Ⅴ波PL,Ⅰ~Ⅲ、Ⅰ~Ⅴ波IPL均明显改善(P<0.05),Ⅲ~Ⅴ波IPL改变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Ⅰ、Ⅲ波PL、Ⅰ~Ⅴ波IPL均明显改善(P<0.05),Ⅴ波PL、Ⅰ~Ⅲ、Ⅲ~Ⅴ波IPL未见显著改善(P>0.05)。2组比较显示治疗组Ⅴ波PL和Ⅰ~Ⅲ波IPL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桂哌齐特在改善循环的同时早期保护神经功能,是治疗VBI所致眩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8.
社交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日益在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交媒体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主动推送、获取便捷等优势,为师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现代医学教育应当努力引导学生采用这一新技术手段获取新知识,同时注意强调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和伦理培养。  相似文献   
59.
大脑中动脉 (MCA)区完全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幕上脑梗死的 3%~ 15% ,最常见原因是颈内动脉(ICA)闭塞、ICA夹层分离及心源性栓塞。完全性梗死引起大范围占位性脑水肿的病死率达 78% ,故有“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 (mMCAI)”之称。对其有效的治疗是早期发现 ,并予以减压手术 ,但目前缺乏早期特征的影像学征象来决定应否予以及时手术。作者为此设计了前瞻性对照研究 ,观察早期脑CT是否能提供发生mMCAI风险的可靠信息。选择 31对年龄、性别和卒中病因相匹配的mMCAI病人和非mMCAI的急性梗死对照病人 ,于起病 18小时…  相似文献   
60.
多发性肌炎是以横纹肌为主要受损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文献报道常将皮肌炎及伴有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的患者与之一起分析[1,2 ] 。鉴于细胞免疫在多发性肌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较大 ,而皮肌炎主要是体液免疫起作用 ,且两者临床和组织学的表现也有所不同[3 ,4] 。所以有必要单独分析单纯性多发性肌炎的临床特点。一、临床资料(一 )一般情况   1986~ 2 0 0 1年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单纯性多发性肌炎患者 39例 ,男 14例 ,女 2 5例 ,男 :女 =1∶1.8;年龄 19~ 6 0岁 ,平均为 (38.2± 8.9)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 (37.3± 9.0 )岁 ;病程 1~ 7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