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SPS)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轴性肌肉强直、发作性痛性肌肉痉挛、情感和运动刺激可诱发的肌痉挛发作,血清及脑脊液中抗GAD抗体阳性,肌电图上表现为安静状态下主动肌和拮抗肌持续的运动单位活动  相似文献   
22.
临床实习足实习医生将所学的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也足确保培养具有高超临床技能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组织好临床实习教学足实现临床实习目标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医院获得性自发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的肝硬化SBP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特点.结果 总共有236例肝硬化SBP的患者入组,年龄56.7(34.4~78.1)岁,其中男166例,女70例.包含126例医院获得性和ll0例社区获得性SBP.236例中,其中102例(43.2%)为大肠杆菌感染,33例(14.0%)为克雷伯杆菌感染,23例(9.8%)为链球菌感染.医院获得性SBP的30 d病死率高于社区获得性SBP(58.6%与37.9%,P=0.001).医院获得性SBP中培养为格兰阳性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高于社区获得性腹膜炎(41%与10 0%,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医院获得性SBP,同时合并肝癌、肝肾综合征及休克,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等是30 d内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肝硬化合并医院获得性SBP的预后比肝硬化合并社区获得性SBP差,格兰阳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色的耐药性在院内获得性的腹膜炎更常见,并且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4.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4年1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0例PC-BPPV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结果PC-BPPV患者眩晕发作具有短暂性、变位性、潜伏期和疲劳性等特点。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108例出现旋转向地性眼震,12例出现旋转向上性眼震,前者给予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者给予Semont手法复位。前者88例经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经2次治疗、6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也消失,2例无效;后者8例经1次治疗,2例经2次治疗,1例经3次治疗症状缓解,1例无效。总治疗成功率为97.5%(117/120)。随访1年,15例复发,复发率12.5%(15/120),复发者再行手法复位治疗仍有效。结论根据典型临床特点和Dix-Hallpike诱发试验可确诊PC-BPPV,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手法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25.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尤其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多见,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1]。笔者2010年8月-2013年2月应用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比较.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50 ~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52±1.22)s,无明显潜伏期患者43例(13.2%),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 s,持续时间<60s患者312例(95.7%),持续时间60 ~180 s患者13例(4.0%);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潜伏期较长,分别为(1.74±1.21)s、(0.96±1.06)s(t=5.546,P<0.01),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后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年龄较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更年轻,持续时间更长;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潜伏期、持续时间均较长,年龄更大.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潜伏期更长;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年龄更大,潜伏期、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例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 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为前庭康复训练组及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特殊处理,前庭康复训练组接受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随访4周,每周由神经科医师进行1次随访,行眩晕残障问卷(DHI)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4周的DHI评分较复位后24 h评分均有好转(P均<0.05).复位后24 h及第1周随访时两组间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9、P=0.627),第2~4周随访时前庭康复训练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复位后早期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的残余症状,降低功能残障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提高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脑小血管病被正确识别,脑小血管病在老年人群中已经成为一类常见病。脑小血管病能够引起一系列威胁患者健康的问题,尤其是认知功能损害,但由于疾病早期症状不突出,影像学检查滞后等原因,目前临床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尽早识别此类疾病。本文阐述了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分型以及其特征性认知功能改变,探讨睡眠和血浆生物标志物与脑小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0.
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脑膜癌病(MC)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脑脊液(CSF)细胞学和EM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14例确诊为MC患者的CSF标本,共23份。 结果 常规CSF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39.13%(9/23),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的阳性率为 86.96%(20/23),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对首次腰穿获得的CSF标本检查,两种方法的阳 性率分别为28.57%(4/14)和78.57%(11/14),两者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 EMA免疫细胞 化学检查方法诊断MC的敏感性优于常规CSF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