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第1步.因此,指导实习生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不断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是带教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神经科实习生临床带教工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2.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睡眠剥夺对健康青年男性注意力的影响以及新型中枢兴奋剂莫达非尼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身交叉设计,10名健康青年男性先后进行3次睡眠剥夺,第1次不服药(剥夺组),后2次睡眠剥夺中被试者交叉服用莫达非尼和安慰剂,其中服用莫达非尼的被试者归入莫达非尼组,服用安慰剂的被试者归入安慰剂组。药物在1次睡眠剥夺中分先后2次服用(分别于睡眠剥夺14h和27h服用),每次服药后3h进行持续性注意力任务(CPT)、选择性注意力(Stroop试验)测试,剥夺组也在同样时间点进行测试,即每次睡眠剥夺进行2次测试,分别称第Ⅰ、Ⅱ次测试。结果:在2项注意力测试中,剥夺组的成绩均低于安慰剂组和莫达非尼组,剥夺组第Ⅱ次的注意能力明显低于第Ⅰ次。安慰剂组和莫达非尼组在第Ⅰ次测试中无明显差异,第Ⅱ次测试中莫达非尼组的注意能力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结论:莫达非尼能明显改善睡眠剥夺后受损的注意力,受损程度越严重,莫达非尼的改善作用越显著。  相似文献   
173.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4.
目的 研究午睡对健康男性青年描述性记忆和精神运动警觉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6名平均年龄为(22±1)岁的健康男性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首日13:00开始午睡1h;次日午睡加认知测试;第3日仅行认知测试。测试内容为描述性记忆任务和精神运动警觉性作业(PVT),分别在午睡前测基线值,午睡结束后0.5h(14:30)和3h(17:00)复测。睡眠进程由多导睡眠图记录并分析。结果学习后午睡中的慢波睡眠百分比较未学习后午睡明显升高(P〈0.05)。午睡对于14:30的PVT反应时无影响(P〉0.05),对17:00的PVT反应时有明显影响(P〈0.05)。午睡后0.5和3h的图片回忆和单词记忆成绩明显好于未午睡时(P值均〈0.05)。结论 午睡后图片回忆和单词记忆的成绩提高,这种改善与慢波睡眠有关。午睡可改善醒后3h的PVT反应时,对醒后0.5h的PVT反应时无改善可能与睡眠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5.
医院中基层干部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些边远少数民族基层医院的基层干部(科主任)都是医院任命的,普遍存在“爱岗不敬业”,为了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态度,重要的是能否真正把有管理能力、技术全面、爱岗敬业的同志提拔到中层干部的工作岗位上来,现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耳石移动致内淋巴动力学改变、半规管耦联作用、半规管与眼外肌的耦联关系和中枢速度储存机制;其次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剖析眩晕发作特征和眩晕眼震发作机制,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差异,手法复位过程中眼震变化规律;最后基于前庭病理生理学,对两种类型耳石的判断、手法复位和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注意事项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77.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变性、脱落的耳石聚集在半规管内,并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直立位时半规管与椭圆囊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了此病最好发于后半规管(PSC),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ASC)罕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ASC-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8.
前庭神经炎(VN)是一侧外周前庭功能急性损害后,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持续性眩晕和不稳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超过24 h, 无听力下降和无其他局灶神经症状, 体格检查显示单向水平略扭转自发眼震, 眼震快相指向健侧, 床旁甩头试验向患侧快速甩头时见纠正性扫视, 姿势不稳易向自发眼震慢相侧倾倒。临床可将VN分为3期, 2周内为急性期, 2周至3个月为亚急性期, 3个月以上为慢性期, 不同分期其临床特征和治疗各不相同, 同时也代表不同的前庭代偿机制。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静态症状, VN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鉴别诊断重点排除小脑后下和小脑前下动脉梗死, 治疗应使用激素, 前庭代偿以适应为主。亚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动态症状, 治疗以使用促进前庭代偿药物和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代偿以感觉替代和适应为主。一些患者在慢性期已完成前庭代偿, 临床几乎无症状体征, 部分患者由于代偿不全或形成新的多感觉整合, 发展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 治疗包括解释、习服、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  相似文献   
17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记忆障碍、人格和行为改变、失语、失用、失认等,病理改变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及其突触的变性、胶质细胞激活增生等。该病是我国目前乃至全世界均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随着全球老龄化人口的逐步增加,AD患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损失。因此,对AD患者进行早期精准诊断从而尽早干预,以及研发药物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都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与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断相关的诊断框架的发展历程,影像、体液等生物标志物,以及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和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80.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耳石复位后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 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收集42例门诊确诊BPPV的患者在发病时和耳石复位成功1周后的一般情况,以 及眩晕残障量表(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oVEMP)的结果。按 照复位成功后有无残留症状进行分组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41例患者完 成随访,发现12例(29.3%)患者耳石复位成功后出现残留症状。残留症状组平均年龄和病程均大于无残 留症状组(P< 0.05);残留症状组oVEMP患侧的振幅在耳石复位后有明显增高(P< 0.05);残留症状组的 DHI-E(情绪)和HADS总分均高于无残留症状组(P < 0.0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PPV发病时的 情绪状态是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抑郁与焦虑情绪是主要影响因素,BPPV发病时心理情绪干预能预防或改善残留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