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80篇 |
免费 | 553篇 |
国内免费 | 3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1篇 |
儿科学 | 39篇 |
妇产科学 | 28篇 |
基础医学 | 411篇 |
口腔科学 | 82篇 |
临床医学 | 1140篇 |
内科学 | 767篇 |
皮肤病学 | 121篇 |
神经病学 | 187篇 |
特种医学 | 3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879篇 |
综合类 | 2373篇 |
预防医学 | 1000篇 |
眼科学 | 63篇 |
药学 | 914篇 |
22篇 | |
中国医学 | 965篇 |
肿瘤学 | 3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68篇 |
2022年 | 328篇 |
2021年 | 389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155篇 |
2016年 | 226篇 |
2015年 | 242篇 |
2014年 | 731篇 |
2013年 | 424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507篇 |
2010年 | 481篇 |
2009年 | 465篇 |
2008年 | 427篇 |
2007年 | 453篇 |
2006年 | 388篇 |
2005年 | 438篇 |
2004年 | 401篇 |
2003年 | 358篇 |
2002年 | 197篇 |
2001年 | 268篇 |
2000年 | 203篇 |
1999年 | 176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147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合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的免疫病患者共15例(免疫病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了60例房颤类型、性别、年龄(±2年)、手术时间(±1年)的非免疫病房颤患者(非免疫病组)。比较两组包括C反应蛋白在内的临床特征及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发生持续30 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免疫病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免疫病组(6.14±9.50 mg/dl vs 1.81±2.35 mg/dl,P=0.001 8),其它临床指标两组无差异。随访462±416天,两组房颤复发率无差异[33.33%(5/15)vs35%(21/60),P〉0.05]。免疫病组5例均在81天内复发(中位数18 vs 92 d,P=0.037 3)。免疫病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66.7%,10/15)。结论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稳定后,免疫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M1CAO)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M1CAO患者158例作为疾病组,另取16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M1CAO患者均于发病1周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确诊,根据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形成情况,将其分为无代偿组、单纯大脑前动脉(ACA)代偿组、单纯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组及ACA+PCA代偿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清PDGF、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住院当天及15d时M1CAO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M1CAO患者出院后90d的预后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血清PDGF、IGF-1水平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1CAO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疾病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无代偿组比较,单纯ACA代偿组、单纯PCA代偿组、ACA+PCA代偿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依次升高,NIHSS评分依次降低(P<0.05)。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1CAO患者血清PDGF水平与IGF-1水平呈正相关(r=0.41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高PDGF、IGF-1水平及侧支循环形成是M1CAO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糖尿病是M1CA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1CAO患者血清PDGF、IGF-1水平明显降低,二者水平升高与侧支循环形成及良好预后有关,是M1CAO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方法,获得理想的表达产物.方法菌体经冻融、超声破菌及提取包涵体后,用分子筛层析纯化蛋白质并使之复性,再用Western-blot方法对纯化蛋白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经动物免疫后采用dot-ELISA方法检测兔血清中抗体滴度,分析纯化蛋白的抗原活性.结果经分子筛纯化后的融合蛋白rSj338/26GST经SDS-PAGE电泳鉴定达电泳纯,Westernblot显示纯化蛋白能够被日本血吸虫重感染兔血清及rSj338/26GST免疫兔血清识别.dot-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分子筛纯化并复性的rSj338/26GST融合蛋白免疫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最高,为1∶51200.结论纯化后的融合蛋白rSj338/26GST具有较高的纯度及较强的免疫活性,可望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左冠拮扎,造成左室大面积梗死,存活10周,行左心室,股动脉,。股静脉插管,测定其收缩压(SBP),舒适压(DBP),平均动脉后(MBP),左心室压峰值(LVS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收缩期心力环L(1+2),舒张期心力不环(L(3+4),总心力环(Lo)及心率HR,LVEDP>2kPa大鼠随机分为:(1)心衰给精氨酸加压素(AVP)V1/V2受体拮抗剂组;(2)心衰给50g/L葡萄糖(GS)组,另设(3)假手术组,静注V1/V2受体拮抗剂,3组产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10,20,30,40,60,90,120min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及心肌舒缩下降,并持续到实验结束,30min时+dp/dtmax及-dp/dtmaxz增加,并于40min时升至最大,伴有L(1+2),L(3+4)和L0的明显增加,结论,心衰大鼠静注AVP V1/V2受体拮抗剂后,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得以改善,对充血性心衰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疏血通注射液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疏血通注射液对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缺血后血管内皮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 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 g~250 g,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2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然后将其后肢股动脉及其分支结扎,制成血管病变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与疏血通组(C组),14 d后处死动物,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后肢腓肠肌VEGF的表达,并于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血管数.结果 A组未见VEGF的表达,C组较B组VEGF表达增加明显(P<0.05),毛细血管教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以促进糖尿病后肢缺血大鼠腓肠肌中VEGF表达增加,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8.
1株新型肠道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1例急性肝炎患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株新型肠道病毒,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动物试验、中和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该病毒对乙醚不敏感,在pH3.0及37℃ 60min条件下稳定,56℃30min可以被灭活;能在A549和RD细胞中稳定传代,并致细胞病变;不能被已有肠道病毒免疫血清中和;小白鼠乳鼠对该病毒不敏感;电子显徽镜下可见27-30nm的肠道病毒样颗粒;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病毒VPI区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89型的同源性为87%。与其他病毒无有意义的同源性。结论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肠道病毒相似,但其抗原性和核苷酸序列等与已知肠道病毒有较大差异,可能属于肠道病毒89型的1个新亚型。 相似文献
999.
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了1971 ̄1994年48例肝外胆管癌资料,着重讨论了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检查,认为B超检查作为肝外胆管癌的初筛诊断,经济可靠;CT及MRI作为肝外胆管癌的定位诊断,检查无痛苦,诊断准确率高,但存在费用昂贵问题;PTC及ERCP为介入性影像学检查,不仅对肝外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对手术方案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报道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单纯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的单中心远期(3年)随访结果,并探讨持续房颤病程和消融术中心律转归与消融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86例接受CPVAI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6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12)岁。根据持续性房颤的病程是否超过1年,将其分为短病程(≤1年)组(n=47)和长病程(〉1年)组(n=39)。结果随访时间为25—50(36±8)个月。单次消融后平均随访3年时的成功率为30.2%(26/86)。9例(10.5%)出现晚期复发(发生于随访1年之后)。短病程组单次消融后的3年随访成功率显著高于长病程组(42.5%对15.4%,P〈0.01)。29例(33.7%)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包括转为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3年随访单次消融成功率(48.3%)显著高于房颤未被中止者(21.1%,P〈0.01)。本组共24例复发患者(27.9%)接受了≥2次CPVAI治疗,3年随访的总成功率为41.9%(36/86)。结论单纯CPVAI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远期效果仍远不理想,且随访1年之后的远期复发并不少见;持续房颤病程〈1年和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中止者的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