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14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10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眼科学 | 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经羟基磷灰石(HA)表面改性的三襻式人工角膜钛支架植入兔角膜板层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胶原纤维的表达,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实验研究.24只新西兰白兔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随机分为3个组,HA-Ti支架组(9只)及Ti支架组(9只)分别于右眼角膜板层植入HA表面改性后的三襻式人工角膜钛支架(HA-Ti)及人工角膜钛支架(Ti),6只仅制备囊袋不植入支架作为对照组.观察人工角膜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并分别于术后2周、4周、16周取材,角膜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角膜基质中MMP-2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用苦味酸天狼猩红苏木素染色的方法观察支架植入后对胶原的影响.多组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应用SNK-q检验.结果 观察期间Ti-HA支架组及Ti支架组均未见角膜感染、溶解、支架排出.早期实验组角膜有水肿及新生血管长入,HA-Ti支架组新生血管明显多于Ti支架组.组织学观察术后2周,植入HA-Ti支架组角膜基质内2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噬酸细胞为主),此后逐渐减少.支架周围2周时可看到较多成纤维细胞,16周时成纤维细胞减少,粉染的胶原纤维增多.术后2周,HA-Ti支架组、Ti支架组及对照组MMP-2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103.729±15.112、84.439±13.699、69.310±13.0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083,P<0.05),但Ti支架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09,P>0.05);4周时3个组MMP-2阳性细胞IOD值逐渐降低,分别为88.963±9.017、53.005±4.605、49.326±4.4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074,P<0.01);16周时3个组MMP-2阳性细胞IOD值分别为72.176±12.815、50.014±8.813、46.734±11.6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79,P<0.05).偏光镜下观察见角膜组织内4周有大量绿色的Ⅲ型胶原纤维及黄红色Ⅰ型胶原纤维,16周时角膜内主要为鲜红色的Ⅰ型胶原纤维,仍有少量的Ⅲ型胶原纤维.结论 兔角膜植入HA-Ti支架引起MMP-2活化,持续高表达并未造成对角膜的溶解;其影响周围角膜细胞外基质中Ⅲ型胶原纤维向Ⅰ型胶原纤维的转化,利于支架稳定,HA-Ti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应用99mTc-MDP放射性骨显像观察复合兔骨髓基质细胞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BMSCs nHAC)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兔下颌骨体部范围为15mm×15mm的全层骨缺损分别采取相应方法修复:A组,BMSCs nHAC修复;B组,nHAC修复;C组,空白对照组,缺损不做修复。术后4、8、12周分别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进行监测。结果:术后4周,A组核素浓聚程度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核素浓聚程度亦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A组核素浓聚程度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核素浓聚程度与C组无显著差异;术后12周,3组核素浓聚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MSCs nHAC修复下颌骨缺损与单独使用nHAC相比具有较好的成骨能力和血管化程度。 相似文献
6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股骨头坏死缺损模型修复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修复作用及价值。方法建立兔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为制作缺损而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为单纯填充纳米人工骨,C组填充纳米人工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材料。对植入后4周、8周、12周的股骨头行组织学检查。结果B组和C组在股骨头缺损修复成骨方面与A组有显著差异,C组差异性更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强的成骨作用,可促进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修复,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4.
背景:为颌骨缺损患者选择适宜的骨移植材料替代自体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能力,比较其与自体骨修复及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修复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10在锦州市中心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填充组(简称复合组)、自体骨填充组、单纯支架材料填充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在兔下颌骨体部制造大小为15mm×15mm的全厚骨缺损模型。复合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体外联合培养14d的复合物;自体骨填充组于缺损处植入自体髂骨;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于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植入。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植入后1,3,6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测及组织学染色观察,根据检测结果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复合组与自体骨填充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高于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复合组和自体骨填充组材料植入后6个月时见,新生骨组织渐成熟,呈大块状,桥接缺损断端,支架材料已所剩无几。单纯支架材料充填组植入后6个月时见,植入区骨小梁增多,但仍见较多纤维组织嵌于其中,易见未降解完全的支架材料。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下颌骨缺损效果与自体骨修复相似,均优于单纯支架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重组胶膨聚乳酸(nano-hydroxyapatite/recombinanthuman-like collagen/polylactic acid,nHA/RHLC/PLA)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活性多肽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制备nHA/RHLC/PLA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通过真空吸附法将BMP2活性多肽与支架材料复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不同时问点BMP2活性多肽的释放量,观察BMP2活性多肽的体外释放规律;将复合了BMP2活性多肽的支架材料作为实验组,未复合BMP2活性多肽的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大鼠背部肌肉内,于4周和8周两个时间点将大鼠分批处死,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表面呈多孔状;体外BMP2活性多肽释放规律为:第1d表现为爆发性释放释放量为35.5%,以后缓慢持续释放,至1个月左右释放量达89.6%;CT扫描、三维重建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均表明复合了BMP2活性多肽的多孔支架材料有较多新生骨组织形成,对照组未见成骨现象。结论nHA/RHLC/PLA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可以作为BMP2活性多肽的缓释载体,负载BMP2活性多肽的nHA/RHLC/PLA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6.
目的用影像学方法观察纳米人工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股骨头坏死缺损动物模型修复的效果.方法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为制作缺损而不填充任何材料作为对照,B组为单纯填充纳米人工骨,C组填充纳米人工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材料.对植入后4、8、12周的股骨头行普通X线片和高分辨聚焦CT检查.结果影像学上观察到B组和C组在股骨头缺损修复成骨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C组差异性更大.结论纳米胶原基骨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作用,是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加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携带缓释药物的生物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体内外降解特性,比较输尿管裸支架与输尿管药物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等差异.方法 将输尿管裸支架与输尿管药物支架分别浸泡于新鲜人体尿液中,观察体外支架降解.将两种输尿管支架分别包埋于18只Wistar大鼠脊柱两侧肌肉内.通过组织切片染色、扫描电镜、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质量变化分析体内生物可降解特性差异.结果 输尿管药物支架体外人体尿液浸泡10周时,支架失重率已达35%.切片染色发现组织反应较轻,纤维增生不明显.扫描电镜支架表面失去原有形态,出现大块状脱落物.12周时,降解为细小泥沙样颗粒输尿管裸支架组纤维膜厚(21.24±3.27)μm,输尿管药物支架组纤维膜厚(10.75±3.69)μ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输尿管裸支架比较,输尿管药物支架的降解特性相似,但炎症反应轻,包裹纤维膜厚度更薄,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种植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网状生物可降解尿道支架与单纯螺旋形尿道支架重建战伤后尿道狭窄的组织相容性及形态学变化。方法:成年新西兰雄兔18只,取原代培养兔尿道上皮细胞,种植于网状生物可降解尿道支架上,进行形态学鉴定及染色,观察存活状态。将种植尿道黏膜细胞的支架与单纯尿道支架,植入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观察两种尿道支架重建损伤后尿道的组织相容性及形态学改变。结果:培养的尿道黏膜上皮细胞在网丝孔隙中黏附、增殖状态良好。结论:种植尿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网状生物可降解尿道内支架,具有良好的修复重建战创伤后尿道狭窄的功能,有望成为修复重建战伤性尿道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9.
70.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支架材料对人成骨细胞早期附着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人成骨细胞(MG-63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lactic)acid,nHAC/PLA]支架材料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早期附着生长情况。方法将MG-63细胞在nHAC/PLA支架材料上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HE染色、ALP染色、细胞增殖指数测定等方法对细胞在nHAC/PLA支架材料上的早期附着情况进行研究。结果细胞在nHAC/PLA上生长良好;ALP染色阳性度高,细胞增殖指数比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nHAC/PLA支架有利于MG-63细胞的早期黏附、生长,可以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