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指导外科修补手术。方法:选择32例颅底骨折病人。采用螺旋CT的SSD和MPR重建方法,立体和多方位显示颅底骨折。并且选择外科手术修补治疗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和范围。结论:SSD和MPR在影像显示上有独特的优势。可直观地了解颅底骨折在三维立体空间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对颅底骨折修补手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和术前,术后对比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2.
33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用钨丝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材料与方法:33例中,前交通与后交通动脉瘤各12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3例,小脑上动脉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2例。用钨丝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9例,大部分闭塞4例。15例3个月后复查造影中13例完全闭塞无变化。结论:用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疗效肯定。5~25mm动脉瘤栓塞成功率高,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栓塞最佳时间是出血后3天内。了解动脉瘤在影像学中的各种表现对栓塞治疗有利。  相似文献   
53.
作者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T动脉性门脉造影术(CTAP)时在强化前从肠系膜上动脉注射罂粟硷对肝实质增强程度的影响。男12例,女10例,年龄38~72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做不同的CTAP。11例为注射罂粟硷组,包括6例胰腺癌,其中2例有肝转移;另5例为直肠癌肝转移。11例为未注射罂粟硷组,其中7例系肝转移来自直肠,4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造影剂注射速度与肝及腹部其他脏器CT增强的夫系。共77例,年龄2个月~16岁。先行自膈顶至髂骨峭层厚1cm的CT平扫,然后以不同的注射速度静脉注射2ml/kg造影剂(欧乃派克,240mg磺/ml),在开始注射后的25~45s作1cm层厚与平扫范围相同的连续扫描,测量主动脉、肝静脉、肝及肾的从开始注射至高峰显影的时间。当注射速度分别为每分0~0.99、1.00~1.99,2.00~2.99,3.00~3.99及4.00ml/kg以上时,主动脉高峰显影时间平均在134s、112s、77s、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 探讨MSCT对评价成人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的变化及其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 搜集31例成人颅底凹陷症患者手术前、后的MSCT 三维重组图像,根据有无寰枢关节脱位分成A、B组,A组11例、B组20例,分别测量枕齿间隙(BDI)、寰齿前间隙(ADI)、椎管储备间隙(SAC)、斜坡-椎管角(CCA)、Klaus高度指数(HI)、腭枕线(CBL),比较分析各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手术前后BDI、ADI、SAC、CCA、HI、CBL分别为12.6、8.3 mm,4.5、3.3 mm,18.2、20.8 mm,138.3°、150.4°,28.7、43.4 mm,6.3、3.3 mm,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10分,术后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03、2.323、3.124、5.531、4.278、2.375,P值均<0.05);手术有效(优良)7例,稳定(可)4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BDI、ADI、SAC、CCA、HI、CBL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67、-0.673,-0.571、-0.619,0.642、0.513,0.525、0.558,0.587、0.511,- 0.532、- 0.596;P值均<0.05).B组手术前后SAC、CCA、CBL分别为18.3、19.6mm,146.8°、150.2°,2.7、1.8mm,术前JOA评分11分,术后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9、4.126、0.769,P值均<0.05);BDI、ADI、HI分别为7.2、6.6mm,2.4、2.1mm,39.3、41.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82、2.374、0.153,P值均>0.05).手术有效(优良)14例,稳定(可)6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BDI、ADI、HI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341、0.387,0.154、0.182,0.192、0.167,P值均>0.05);与CBL、SAC和CCA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 0.756、- 0.728,0.651、0.672,0.726、0.695,P值均<0.05).结论 MSCT测量有助于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解剖结构变化的比较分析和手术疗效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10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均经病理证实,男4例,女6例,年龄19~64岁.10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强化.8例行MR平扫及强化检查.结果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主要CT及MR影像特点:脑表浅部位的带附壁结节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壁结节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T1呈混杂信号,T2呈高或混杂信号,有时可见轻度瘤周水肿.结论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做出明确术前诊断或诊断意向.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颅骨骨化性纤维瘤的CT、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颅骨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CT表现:骨窗上病变呈膨胀性密度不均的肿块6例,类圆形密度不均的多层性囊性肿块2例,骨化性致密团块1例.其中有骨壳边缘5例,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伴网状纤维性分隔4例、骨性分隔3例,散在钙斑3例.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于T1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1例,混杂信号3例,T2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1例,混杂信号3例.肿瘤内囊变、坏死,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CT、MRI增强检查均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囊壁及纤维分隔明显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肿瘤由成骨性纤维组织构成,在纤维组织增生中散布着成熟程度不同的小梁样骨组织.结论 CT骨窗对颅骨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价值较大,MRI能对肿瘤内不同成分的辨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颅骨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骨骨巨细胞瘤。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检查(其中6例行增强CT检查,5例行增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2周,行放射治疗,剂量4500~6000cGy,时间为5~6周。结果CT显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和钙化。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晰,MRI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不均匀信号。T1加权像低信号区在T2加权像上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仍呈低信号而提示钙化。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T能准确显示骨质破坏情况及钙化程度,MRI在显示病变的范围方面要优于CT,两者结合是诊断颅骨骨巨细胞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手术切除与术后放疗相结合是治疗颅骨骨巨细胞瘤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颅内发生在筛前动脉的动脉瘤非常罕见 ,笔者报告 1例如下。患者 男 ,6 4岁 ,因头晕 2周入院。患者于 2周前无诱因出现头晕伴前额胀痛 ,休息后不缓解 ,近 1周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血压 :180 / 130mmHg(1kPa =7 5mmHg) ,给予降压治疗后 ,症状稍缓解。神经系统检查 :言语流利 ,视力正常 ,眼底未见异常 ,瞳孔等大 ,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 ,无不自主运动。生理反射存在 ,无病理反射。CT及MRI表现 :CT显示右额极椭圆形高密度影 ,CT值 5 6HU ,轮廓清晰 ,约为 1 9cm× 1 8cm× 2 7cm大小 ,周围无水肿 ,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