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病历简介 男,31岁。间断性四肢抽搐10余年,头外伤3个月,听力下降2个月,视物不清5天入院。无明显诱因四肢抽搐10余年,每年发作1-2次,发作时紧握双拳,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伴意识不清,小便失禁,每次持续2-3min,以夜间发作及劳累后明显。入院前3个月从床上摔倒在地,当地医院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应用CT密度差后处理技术早期诊断大脑中动脉 (MCA)梗死的可行性。方法 对临床考虑为MCA梗死 ,发病 1~ 3h患者行CT扫描 ,随机分为两组 ,用密度差后处理组 5 0例 ,不用密度差后处理组 5 0例 ,于发病 2 4h后进行CT跟踪观察。结果 应用密度差后处理组 ,梗死后 <6 0min、6 0~ 119min、12 0~ 180min确诊例数分别为 1例 (1/ 7)、2 9例 (2 9/ 32 ,90 .6 % )、11例 (11/11) ,而不用密度差后处理组只在发病 12 0~ 180min确诊 2例 (2 / 11)。结论 利用CT密度差后处理技术能对MCA梗死的患者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急性脑梗死和脑肿瘤累及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致肌力降低率分别  相似文献   
14.
颅内肿瘤3 7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灌注(perfusion)即指单位时间内运送至单位体积组织的血流量,可提供活体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功能性成像方法。脑组织灌注成像的应用较为广泛。它可以反映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功能成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据文献报道,辽宁省城乡居民焦虑障碍12个月患病率为3.97%,焦虑障碍己经成为居民患病率最高的一类精神疾病〔1〕。而农村妇女焦虑症状发生率为8.13%~25.3%,高于国内常模〔2,3〕。焦虑情绪是焦虑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为了解农村妇女焦虑情绪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及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对辽宁省凤城市农村妇女进行了相关心理健康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连接MR成像(fcMRI)技术,观察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所致功能重组患者运动神经网络的改变,为理解肿瘤所致运动功能重组的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1.5 T MR成像系统,对6名正常志愿者及14例功能MRI(fMRI)显示运动功能重组的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行fcMRI.分别得到以正常受试者左和右主运动(M1)区、脑肿瘤患者肿瘤侧半球和非肿瘤侧半球M1区为种子体素(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图.对与以上种子体素呈明显相关的功能连接区的位置、范围、体积进行评估.将所测数据进行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fcMRI显示6名正常志愿者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遍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包括双侧M1区、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双侧运动前区(PMC区)等与运动相关的皮层,左右对称分布.左M1区的功能连接区[(9514.17±186.92)mm3]与右M1区者[(9364.67±382.75)mm3]范围基本一致,二者在体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fcMRI显示:(1)与肿瘤侧M1区所连接脑区的体积[(11193.14±811.29)mm3]明显大于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6549.86±400.94)mm3](P<0.01).肿瘤组肿瘤侧M1区所连接的脑区与正常对照组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明显扩大(P<0.01),提示肿瘤侧M1区与其他运动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其连接脑区的范围与受累手对指运动时同层面fMRI显示的运动功能重组区范围基本一致.(2)肿瘤组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的体积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有减少的趋势(P<0.01),特别是肿瘤侧半球内,提示非肿瘤侧M1区与对侧半球的功能连接破坏.结论 肿瘤组患者肿瘤侧M1区功能连接区的增多提示运动功能重组可能与运动功能传导路径重组或潜在运动路径补偿性开放有关.fcMRI是一种显示颅内肿瘤所致运动神经网络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功能组织三维可视化及功能信息引导下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于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拟行立体导航的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随机分配到功能导航组及普通导航组,各30例。功能组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功能组织定位,并将信息导入神经外科导航仪行术中功能区导航。普通导航组患者术中未加入功能信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肿瘤切除率、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术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功能导航组均于术前完成功能组织可视化,且于术中成功标定肿瘤、中央沟及运动区。术中功能信息在开颅前(辅助设计皮瓣;确定骨窗位置及大小,减少骨瓣大小;确定肿瘤和运动区投影的边界及相互关系;确定肿瘤手术切除的方向和深度)及开颅后(打开硬膜前、后实时导航功能区与病变的位置;确定病变及运动区相对位置的术中超声定位,修正由于脑脊液流出、肿瘤塌陷所致的功能区及病变的移位)均起到明显效果。随访结果显示:在手术疗效(u =2.646, P=0.008)、肿瘤切除率(?2 =7.200, P<0.01)、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u =2.231, P=0.026)及术后生存质量(KPS评分 uc=2.664, P=0.008; Zubrod-ECOG-WHO评分 uc =2.135, P=0.033)等方面,功能组均优于普通组。结论 应用术前功能组织可视化辅助手术计划,实施术中功能信息引导下的神经导航技术,结合术中超声的准确定位,能够正确判断脑功能区与病变的关系,使手术方案个体化,实现在尽可能保护功能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目的,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赵欣春  崔世民 《天津医药》1998,26(2):106-106
小脑幕疝引发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梗死是颅脑损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8.3%,死亡率52.6%,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我院1989年至1997年3月收治的19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卵巢扭转是卵巢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作者回顾性复习了10例经手术证实卵巢肿瘤的MR、CT、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年龄10~89岁,平均45岁。使用场强为1.5T,多层SE序列采用短TR,短TE和长TR/TE参数成象,所有患者均做矢状面切层,层厚5mm,层距2.5mm,10例中6例做CT检查,为10mm层厚连续扫描。患者自出现腹部症状至MR检查时间为2~20天,10例中有出血性梗塞和无出血性梗塞者各半。MR非特征性表现为:子宫随扭转而偏移者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