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5岁,腹痛、腹胀半个月余入院。主诉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腹痛不适,伴有腹泻,第日5-6次,均为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血便等症状。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不明原因腹腔积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不明原因腹腔积液患者的PET/CT资料,将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与PET/CT进行对照。结果 96例患者中,75例为腹膜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瘤69例,腹膜间皮瘤4例,假黏液瘤2例);21例为良性腹膜炎(17例腹膜结核,4例细菌性腹膜炎)。PET/CT诊断腹膜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4.67%(71/75)、71.43%(15/21)和89.58%(86/96)。腹膜良、恶性病变的SUVmax分别为7.91±4.01和6.03±3.19(t=-2.25,P<0.05)。18F-FDG代谢范围与CT病灶范围的比较对鉴别腹膜良恶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6,P<0.01)。结论 18F-FDG PET/CT在鉴别良恶性腹腔积液方面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肿瘤原发灶的检出,但在诊断腹膜结核时易引起假阳性,故应当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3.
54.
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测量指导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置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具干燥枢椎标本行椎弓根螺钉置入,然后应用CT测量进针的角度、钉道长度以确定最佳进钉点,并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前路寰枢椎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结果:枢椎椎弓根的平均长度为25mm,进针点距离枢椎正中线6.6mm,安全进钉的角度向外倾斜21°±2°,下倾10°±2°.10例患者寰枢椎均完全复位,枢椎椎弓根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结论:前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行CT扫描对于前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5.
56.
57.
通过Cu(I)催化的点击化学合成一种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建立一套新的放射性碘标记的方法,该方法温和、快速、高效。结果显示在有机相反应中,通过点击化学反应5-碘(-125/131I)-1,2,3-三唑化合物在24 h内合成,放射化学产率达到13%。但是在水相中,点击化学标记生物分子RGD的放射化学产率为0。原因是在水相中,Cu(I)催化作用使得氢离子和碘离子发生了交换反应,没有足够的放射性碘配体与RGD发生偶联。本文还提出了在反应溶剂为有机相和水相的条件下Cu(I)催化该环加成反应的不同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中部宽度平均(5.75±1.59)mm,19%小于5.0mm;下缘宽度平均(3.87±1.09)mm,84%小于5.0mm。枢椎椎弓根的缘高度平均(5.66±1.43)mm,40%小于5.0mm;内缘高度平均(8.80±0.74)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结论:国人中约81%的患者适合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CT扫描可明确个体的置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