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8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2(EZH2)抑制剂GSK126对胶质瘤细胞系U87和LN22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GSK126处理U87和LN229细胞后,采用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该抑制剂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3K27me3、p21、cyclin E和CDK2的表达。结果经GSK126处理后,U87和LN229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5);GSK126处理能够诱导细胞停滞于G0/G1期(P<0.05),p21蛋白表达量上升,而H3K27me3、cyclin E和CDK2表达量下调(P<0.05)。结论 GSK126能显著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通过上调p21表达来阻滞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92.
93.
内耳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内耳及相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术中切除岩骨骨质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头标本的内耳及相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乙状窦沟、内听道孔、颈静脉孔、耳蜗、岩嵴和后半规管最后点等可作为手术标志.后半规管最后点和内听道孔后缘到乙状窦沟距离为9.8mm及22.0mm,岩骨后面到面神经管垂直部距离9.1mm,岩嵴到颈静脉球窝顶距离15.1mm,岩嵴最后点到耳蜗距离为28.6mm.结论熟练掌握内耳及相邻结构的解剖,严格限制骨质切除范围,就能既得到满意的手术暴露,又不引起更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94.
目的:为海绵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进行与海棉窦有关的神经及海绵窦三角的解剖学测量。结果:每侧测量了10个与海绵窦三角和动眼、滑车神经有关的数据,发现通过Hakuba三角和Parkinson三角几乎能暴露海绵窦内所有结构。结论:熟悉有关颅神经和海绵窦三角的解剖,有利于海绵窦病变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引导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切除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位于端脑或小脑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资料,按术中是否使用超声引导分为超声组(26例)和对照组(1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以及超声影像;对比两组患者病变的直径、深度、显微镜下操作时间、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情况。结果: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畸形和周边组织结构具有典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基于两组分别在病变直径、深度以及术前KPS评分等大致相同的临床背景下(P > 0.05),对比发现超声组在显微镜下操作时间[(41.69±8.04)min]、术后住院天数[(6.92±1.57)d]以及术后1周的KPS评分[(65.38±7.60)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0.74±8.52)min、(8.68±2.89)d、(58.42±10.68)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然而两组在术后3个月的KPS评分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88.46±8.34)分 vs.(87.36±12.84)分,P > 0.05]。结论:术中超声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特点可以用于协助手术径路的规划与实施,并且通过术中动态实时地引导术者快速、精准地抵达病灶,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周期,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6.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但部分垂体腺瘤可表现出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垂体腺瘤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垂体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miRNAs是一类新发现的非编码RNA,它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机体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正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这一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其中颅脑外伤后产生的癫痫(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是脑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有报道称57%癫痫患者的病因与脑外伤相关~([2])。在颅脑损伤后,会导致相关区域的脑组织产生电生理的异常~([3])。癫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lioblastoma stem cell,GSC)来源的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EV)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能力的体内外影响。方法:选用原代GSC,通过分化实验获得相对应的分化肿瘤细胞(differentiated glioma cell,DGC)。通过超速离心法分别获得GSC和DGC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的EV。利用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GSC来源的EV对胶质瘤U87细胞增殖、TMZ耐药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小鼠颅内原位成瘤实验分析GSC来源的EV对U87细胞体内增殖、TMZ耐药的影响。结果:通过对原代GSC进行分化,获得了与之相对应的DGC,并且成功获得GSC和DGC来源EV。与DGC来源的EV相比,GSC来源的EV可显著增强U87细胞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耐药能力。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SC来源的EV能显著促进肿瘤体内生长,明显降低小鼠存活期。结论:GSC来源的EV增强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替莫唑胺耐药能力。  相似文献   
99.
神经上皮肿瘤端粒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尤永平  浦佩玉  彭琼  黄强  王春燕  王广秀 《江苏医药》2006,32(5):410-412,F0002
目的研究神经上皮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TRF1、TRF2、TP1、hTERT的表达。方法改良TRAP法检测65例神经上皮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TRF1、TRF2、TP1、hTERT的表达。结果神经上皮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61.54%,Ⅰ、Ⅱ、Ⅲ及Ⅳ级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39.0TPG、74.0TPG、171.1TPG和255.2TPG。TP1、hTERT和肿瘤恶性度呈正相关;TRF1、TRF2和肿瘤恶性度呈负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及hTERT和神经上皮肿瘤恶性度密切相关;hTERT是端粒酶活性水平调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双下肢气压治疗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重症行双下肢气压治疗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在治疗前30 min内(T1)、气压治疗过程中(T2)、治疗后30 min内(T3)颅内压值(ICP)最高值,以及当时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等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实施气压治疗前、中、后ICP、HR及SB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依据患者是否行去骨瓣减压术、使用脱水剂情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其ICP、HR及SB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应用双下肢气压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