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采用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8月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0例,采用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与对照组(40例,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48 h的超敏-C反应蛋白(hc-CRP)水平,术后4周的并发症(包括严重疼痛、切口感染及发热)发生率,以及术后1年的复发率。结果 试验组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hc-CR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周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微经皮肾镜碎石术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有理想疗效,具有耗时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对大鼠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高浓度酒精灌胃配合高脂饲料饲养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治疗,以二甲双胍为对照,通过检测血清肝酶谱、肝组织匀浆甘油三酯含量和肝脏组织学变化,观察不同剂量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对脂肪肝的防治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肝酶活性(ALP、GGT)、血脂和肝组织甘油三酯含量升高;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各剂量组肝细胞脂肪变显著减轻,肝酶活性(ALP、GGT)、血脂和肝组织甘油三酯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二甲双胍组肝组织甘油三酯含量较模型组下降。[结论]甘草酸二铵脂质复合物对脂肪肝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疗效。方法将119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8例,给予传统治疗;B组42例,给予传统治疗+UDCA;C组39例,给予传统治疗+UDCA+双环醇;3组患者治疗观察4周。结果 A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清球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清球蛋白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给予双环醇治疗,同时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4.
陈宜新  尚华  谭林  葛阳 《安徽医学》2004,25(3):233-234
目的 探讨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2 0例经介入治疗的布加氏综合征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例布加氏综合征 (BCS)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 17例行单纯扩张术 ,3例行扩张后支架置入术。术后造影提示下腔静脉 (IVC)通畅 ,闭塞或狭窄段与正常下腔静脉接近 ,管壁光整。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在 1周内消失或基本消失 ,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 1~ 3年 ,经彩超复查 ,下腔静脉均保持畅通 ,支架无异位。结论 BCS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生脉饮配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本院进行就诊的NSCLC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放疗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生脉饮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3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CD_3~+、CD_3~+CD_4~+、CD_3~+CD8+、自然杀伤细胞(NK)、NKT和调节性T细胞(Treg)等T细胞亚群的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进行检测;参考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_3~+、CD_3~+CD_4~+、CD_3~+CD_8~+、NK、NKT、Tre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IFN-γ、TNF-α、IL-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48.00%)显著高于对照组(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8.00%)显著低于对照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饮配合放疗治疗NSCLC能够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和患者免疫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针刺防治VCI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颈内动脉微栓子体外注入法制备VCI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和电针组,同时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造模3 d后,阳性药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药液灌胃,电针组针刺"百会""足三里"。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检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含量。结果定位巡航实验随训练次数的增加,阳性药组和电针组大鼠寻找平台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空间探索实验阳性药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首次穿越平台所需时间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6、IL-1β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电针组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电针"百会""足三里"可能通过降低VCI大鼠大脑皮层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27.
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朱晓东,尚华中华医学杂志,1993,73:719自1974年我国首次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以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进展很慢。至1993年底只有少数大的心外科中心将冠心病外科作为常规手术开展,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从北京...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29.8±5.1)岁, 孕周26+1~39+2(32.7±3.7)周。采用3.0 T MR扫描仪对胎儿行MRI检查, 采集true FISP图像。在true FISP图像上测量腰椎长轴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腰椎总长度, L1、L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分析胎儿腰椎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 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相应的腰椎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结果 59例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1和L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与孕周均呈正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79~0.95, P值均<0.001)。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1和L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均随孕周增加呈线性增长, 线性回归方程:Y^腰椎总长度=-0.1...  相似文献   
129.
胃癌转移途径主要包括:向邻近器官的直接浸润转移;以肝转移居多以及其他部位转移的血行转移;易发生于上腹部和肠系膜上的腹膜转移;以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或脐部为多见的淋巴转移.女性胃癌的患者生殖器官转移以卵巢为常见,即库肯勃瘤,而转移到子宫则较少见.当患者出现阴道淋漓出血和下腹部肿块等妇科相关症状,应考虑到这种少见胃癌子宫远处...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区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1年收治的3例腹膜后肾上腺区巨大Castleman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彩超、SCT平扫及增强等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腹膜后巨大淋巴增生症2例,静止性嗜铬细胞瘤1例。均行经服腹腔镜下肾上腺区肿瘤切除术。结果3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术中出现血压波动,最高至180/115mEHg。手术时间平均1.5h;术中出血量平均80ml;切除肿瘤大小5.0cm×5.5cm×4.5cm~7.0cm×8.0cm×4cm。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平均7d出院。术后病理均证实为Castleman病。术后随访1~2.5年(平均1.5年),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彩超或SCT,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罕见,其中以局灶型多见。手术是其治疗首选。腹腔镜下切除途径视野清晰、利于操作、出血较少、恢复快,是治疗腹膜后复杂性Castleman病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