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脑疾病的临床诊治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行头颅DSA介入诊治66例确诊颅脑疾病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脑血管DSA结果及介入治疗方案,并与CT、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66例DSA检查中有58例明确诊断,其中脑动脉瘸8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AVM)2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10例,脑肿瘤8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44例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12例数次行介入治疗或γ-刀治疗。结论 DSA不但对颅内血管和肿瘤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SPECT脑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灌注显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其他对VBI的研究方法相比较,力图找出一个研究VBI较客观理想的临床方法。方法 将临床确诊VBI的患者50例,全部进行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SPECT检查,将其中普通SPECT显示正常的19例患者,48 h后予以口服乙酰唑胺2 g,2 h后再行SPECT检查。50例患者中26例进行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其中1例还进行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结果50例患者TCD阳性率为66%,CDFI阳性率为56%,普通SPECT阳性率为62%。三种方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加用乙酰唑胺后的SPECT检查阳性率提高到86%,与TCD和CDF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SPECT显示缺血部分多在枕颞叶等椎基底动脉(VBA)系统供血区域。26例患者MRA显示有2例椎动脉狭窄。其中1例患者MRA、SPECT显示正常,口服乙酰唑胺后SPECT检查及PET检查显示有颞枕叶缺血。结论 TCD和CDFI在VBI的诊断上可作为粗略的筛选手段,MRA在VBI的诊断价值可能不大,加用乙酰唑胺后SPECT阳性率明显提高,我们认为其对VBI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Satoyoshi综合征与里吉荣二郎博士宋雪文里吉荣二郎博士,日本人,男,生于1924年2月,现任世界神经病学联合会副主席,日本国立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研究中心名誉主席,日本神经科学和精神卫生基金会主席,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除担任日本“内科杂志”和“神...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日本国际神经免疫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侧面肌痉挛(HFS)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效果;探讨治疗前后双刺激瞬目反射(BR)检测的意义.方法对134例患者进行BTXA局部肌肉注射,其中42例治疗前后行BR检测.结果134例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60例,占44.8%,明显改善74例,占55.2%.疗效持续时间(16.5±5.7)周.42例患者治疗前患侧BR检测,R1、R2、R'2潜伏期正常,R2间期缩短,R1、R2、R'2振幅增高.治疗后复查,其中R1消失者7例,R1、R2、R'2均消失者5例,余30例R1、R2、R'2潜伏期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意义;R1、R2、R'2波幅明显降低(P<0.05).结论BTXA治疗HFS疗效显著,是首选疗法;双刺激BR检测表明,患者脑干中间神经元兴奋性升高.  相似文献   
16.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认知障碍磁共振波谱和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病理学改变则表现为白质疏松和(或)腔隙性梗死.然而,目前尚不清楚SVD引起的认知障碍是否与白质损害程度相关.磁共振波谱分析能无创件榆测活体脑组织的代谢产物浓度,直接反映脑代谢;弥散张量成像是特异性观察脑白质的无创性新技术,通过平均弥散、各向异性等不同参数来定量评价脑白质的细微结构异常.磁共振波谱分析与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应用能更敏感地显示白质损害程度,为SVD引起的认知障碍提供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口服乙酰唑胺实验研究颅内大动脉血流储备能力.方法 对17例经磁共振血管显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或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证实颅内动脉狭窄大于5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通过TCD共测定187条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2 d后再口服乙酰唑胺2 g, 2 h后再行TCD检查,比较乙酰唑胺前后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改变情况.结果 乙酰唑胺实验可使颅内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右颈内动脉(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RICA)、右大脑中动脉(right middle cerebral artery,RMCA)和右大脑后动脉(right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RPCA)在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6,0.258,0.084),而其他颅内血管在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值都小于0.05).非狭窄血管较狭窄血管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中度狭窄血管与重度狭窄血管乙酰唑胺后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P=0.65).结论 乙酰唑胺前后TCD可以准确测定颅内大动脉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颅内狭窄血管较非狭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度和重度狭窄血管血流储备能力无明显差异,但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TIA患者脑血流灌注和储备能力。方法对7例经MRA和/或DSA证实颅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进行基态MR-PWI显像,2d后再口服乙酰唑胺2g,2h后再行PWI显像,比较乙酰唑胺前后PWI上血流灌注参数。结果5例患者基态PWI显示颅内存在血流灌注下降部位,乙酰唑胺后该部位血流灌注明显下降,其中2例还发现新的缺血部位。1例患者乙酰唑胺前后血流灌注无明显缺血改变。1例患者基态PWI显示左额顶叶缺血,乙酰唑胺后双侧脑叶无明显变化,未发现明显缺血。结论乙酰唑胺前后PWI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狭窄TIA患者颅内有无血流灌注或储备能力下降,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脑血栓形成在脑血管意外中,其临床的发病较脑出血、蛛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等为相对缓慢。但也有少数发病快,酷似出血性脑血管病。国内有称为“急发型脑血栓形成”。现收集我们医院1979年1月~1980年12月共123例脑血栓形成病例中,有突然发病,事先无明显TIA发作的急发型脑血栓形成4例,  相似文献   
20.
自1980年以来,笔者曾先后赴菲律宾、日本、奥地利、瑞士、西德、美国、加拿大、泰国、香港等地参观访问,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83年10月~1985年10月,笔者应聘为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简称UCLA)医学院神经科客席教授,在该大学担任具体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就这几年在国外考察和工作的体会,结合国际上神经科的新进展,作一综合汇报。一、神经科医生的训练与培养美国医学院的学生一般是念完理科大学(,四年)后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医学院第二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学习神经病学基础:包括神经病学的病历书写、神经科的检查方法,一般每周四个下午。由老师或住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