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笔者回顾性分析39例根据球囊闭塞实验(BOT)行颈内动脉(ICA)治疗性闭塞的外伤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ICCF)的长期随访结果。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86年3月~1998年9月共收治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22例,均用可脱性球囊治疗。其中39例TICCF根据BOT行ICA治疗性闭塞术,男28例,女11例,年龄6~73岁,平均33.7岁。39例均有典型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症状和体征。2.影像资料:39例均行DSA检查,分别显示了瘘口存在的位置和海绵窦的引流方向,向眼上静脉引…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在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正确选择栓塞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栓塞途径与栓塞材料。方法:25例病人均经脊髓动脉造影证实,栓塞材料采用可脱性球囊、弹簧圈、微粒、NBCA等,采用DSA对病人进行诊断及减影下的栓塞治疗。结果:痊愈9例,显效2例,好转11例,加重2例,死亡1例。结论:作者强调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在髓周动静脉瘘的诊断、分型、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性,指出栓塞对Ⅱ、Ⅲ型病人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病程长短、分型、正确治疗方案选择、超选插管技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利用灌注磁共振成像(PWI)技术分析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资料与方法 搜集46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资料,借助PWI对其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灌注明显延迟,在重度狭窄及闭塞时,分水岭区的灌注也出现障碍;不同的侧支循环代偿仅对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灌注有所影响,其中前交通动脉作用较为明显。结论 单侧颈内动脉狭窄时,PWI可以准确评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此时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与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均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4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其中33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术.5例行动脉瘤栓塞术,2例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闭塞载瘤动脉。结果载瘤动脉闭塞术后死亡3例,动脉瘤栓塞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人临床状况良好。临床随访28例,状况均良好;CT随访18例,示8例动脉瘤缩小或消失;造影随访15例.示9例动脉瘤不显影.3例瘤体缩小,2例载瘤动脉再通,1例栓塞后动脉瘤复发。结论对于手术罔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健康志愿者及50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及DSA灌注造影,对其中10例进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后再次进行DSA脑灌注检查,评价支架成形术后的脑血流改变。结果:4例健康志愿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实质期脑染色均匀,血供丰富。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脑灌注造影显示,47例患者实质期脑染色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10例支架成形术后DSA脑灌注造影与术前相比脑实质染色有明显的增强。结论:DSA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总体描绘脑部血供的分布、脑实质的染色及异常改变,客观评价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6.
脊髓血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病。 80年代以来 ,医学影像学有了飞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脊髓血管畸形被检出 ,部分以往被误诊为脊髓变性疾病或炎症的疾患 ,也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和显微神经外科学的进步 ,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认识不断深入 ,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1 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情况由于有的脊髓血管畸形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症状 ,或者症状很轻 ,临床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核磁共振或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也缺乏大宗脊髓尸检材料的报告 ,因此目前尚没有脊髓血管畸形的人群发病率的准确数据。文献报道[1,2 ] 占椎管内占…  相似文献   
77.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附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有效性。方法 14例DAVF病人,其中海绵窦区8例,横窦、乙状窦区5例,Galen静脉1例,均经静脉途径栓塞。结果 随访时间1个月-4年,临床治愈10例,症状缓解4例。影像学:瘘口完全消失8例;部分消失6例,但血流明显缓慢。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于建军  凌锋  张鹏  宋庆斌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9):669-671,W002
目的 探讨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方法。方法 20例硬脑膜动脉瘘患者,其中海绵窦区8例,横窦、乙状窦区6例,小脑幕缘3例,上矢状窦区1例,Galen静脉1例,直窦1例。行引流静脉切断术5例,静脉窦孤立术1例,经静脉途径栓塞14例。结果 临床治愈13例,症状缓解6例,加重1例。影像学检查显示:瘘口完全消失11例;部分消失9例,但血流明显缓慢。术后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4年。结论 重点处理静脉端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4%)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得以成功栓塞,1例(6%)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支架置入得以治愈,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某些类型的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常规二维DSA全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处理.结果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的程度,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形态大小,对操作医生选择过滤保护伞、扩张球囊、支架等材料的种类、型号提供帮助.结论与常规二维DSA相比,旋转DSA采集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狭窄血管病变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对术中病变部位栓子脱落危险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