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介入辐射防护设备及其维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融医学影像和临床诊断学、治疗学于一体的新兴学科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介入放射技术已经成为中、晚期癌症、心脑血管性疾病的首选诊疗方法。在进行介入放射技术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在X线导视下射线曝光量较大 ,介入操作者在诊视床边工作时间长 ,使得介入操作人员及受检者身体各部位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选用优质高效的介入防护设备 ,正确合理应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日常维护保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介入辐射防护设备的种类1.血管造影机固有防护设备主要包括X线球管管套的屏蔽防护和窗口…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0例,常规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后,行三维血管造影,然后将图像旋转成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将影像所显示的动脉瘤的大小、空间位置、动脉瘤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等,与手术中所暴露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三维DSA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140例,符合率为93.3%(140/150);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符合率为100%。②术前根据三维DSA,共选择动脉瘤夹149枚,因与术前判断不符术中更换6枚;准确率为96.0%(143/149)。③术前有49例根据三维DSA,识别出相关穿支动脉或动脉瘤的邻近血管分支,术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被遗漏;符合率为81.7%。这些动脉均在术中解剖分离动脉瘤颈时直视下给予完整保留。结论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能够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动脉瘤局部血管的完整信息,对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3.
使用导管介入技术诊治各部位的大出血,是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4.
灌注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灌注磁共振成像(PW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外科治疗患者术前、术后均行PWI检查,以比较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9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8例,颅内、外动脉系统多发性狭窄或闭塞5例,烟雾病2例。术前PWI显示局部脑血流量(rCBF)正常、平均通过时间(MTY)升高15例,rCBF降低、MTT升高8例,rCBF和MTT均正常1例。23例接受外科治疗,其中13例行支架血管成形术,4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例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STA—MCA)动脉吻合术;术后PWI改善19例(82.6%),其中支架血管成形术12例(92.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例(100%),STA—MCA吻合术3例(50%)。结论PWI可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异常及外科治疗后有效地改善脑血流灌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5.
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成为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在进行球囊预扩张和支架置入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骤然下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1,2]。为了能够深入分析颈动脉起始段狭窄介入治疗时心率变化规律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14例进行介入治疗的此类患者,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4例经血管超声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率大于70%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128例,女96例,年龄44~72岁。1.2所用介入材料保护过滤伞主…  相似文献   
56.
回顾性分析38例脑膜脑动静脉畸形(脑膜脑AVM)的临床特点、畸形团部位、供血动脉、治疗原则及结果。首发症状为头痛和(或)癫痫29例(76.3%),脑出血5例(13.1%)。病变位于枕叶17例,额叶4例,颞叶5例,颞枕区6例,小脑3例,胼胝体区2例,额顶叶1例。畸形团平均为6.13cm。脑膜中动脉参与供血34例,脑膜后动脉11例,枕动脉12例,咽升动脉,脑膜垂体干、眼动脉各1例。38例均经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57.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脑血流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氙气CT(XeCT)技术分析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以此评价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对1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并利用XeCT进行血流定量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接受XeCT检查,根据病变侧大脑皮层的脑血流值分为正常区、轻度缺血区、可逆性缺血区和梗死区,并按缺血面积大小作术前、术后对比.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最为显著;术后脑血流值有显著改善,轻度缺血区面积由32.63%变为14.22%,可逆性缺血区面积由13.54%变为8.38%,正常区域面积由47.51%变为71.13%,而梗死面积无显著变化.结论 颈动脉重度狭窄时,脑组织存在易导致脑梗死的缺血区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疗效可以通过定量的脑血流测定得到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国产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和进口N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后进行病理学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32例脑AVM的栓塞治疗中,用国产IBCA18例、NBCA11例和进口NBCA3例,经过1~3次栓塞后,最短10小时,最长193天行脑AVM切除,所有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管腔内有胶样物质;(2)血管壁及周围脑组织急性期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伴血管壁变性、坏死,中晚期以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中晚期管腔内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3)血管壁纤维化、钙化;(4)未发现栓塞剂移至管腔外或脑实质内的现象,被栓塞的血管腔内未见血管重生及再通现象。国产NBCA与进口NBCA病理变化相似。结论:(1)IBCA和NBCA可做永久性栓塞剂;(2)可以用国产IBCA、NBCA代替进口同类产品;(3)IBCA和NBCA的病理变化相似;(4)未发现有致畸致癌作用,无AVM复发  相似文献   
59.
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介入栓塞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从而防止误诊、漏诊病例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近期 3 0例疑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影像特点、介入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具有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特点 ,经行选择性全脊髓血管造影、必要时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 2 9例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其中 2 7例畸形团来自颈部血管供血及胸段脊髓血管等多支血管供血 ;2例来自颈外动脉系统供血 )。另外 1例开始被误诊为颅底及颈段脊髓血管畸形 ,后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为由颈内动脉原始听动脉供血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向脊髓髓周静脉引流而造成MRI的留空信号。结论 :为了防止误诊及漏诊病例的发生 ,应对双侧的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肋颈干、甲状颈干、上胸段肋间动脉或全脊髓血管及颈外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必要时还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0.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联合机械性血栓切割。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Glasgow评分由术前平均12分,恢复到出院时14分。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