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是对国产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和进口N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s)后病理学对比研究.方法:32例脑AVMs用国产IBCA、NBCA和进口NBCA经过1~3次栓塞后,最短10h,最长193d行脑AVMs切除,所有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①管腔内有胶样物质;②血管壁及周围脑组织急性期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伴血管壁变性、坏死,中晚期以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中晚期管腔内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③血管壁纤维化、钙化;④未发现栓塞剂移至管脏外或脑实质内的现象,被栓塞的血管腔内未见血管重生及再通现象.国产NBCA与进口NBCA病理变化相似.结论:①IBCA和NBCA可做永久性栓塞剂;②国产IBCA、NBCA可代替进口同类产品;③IBCA和NBCA的病理变化相似;④未发现有致畸致癌作用,无AVM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据其特点观察其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颈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所有患者中,12例给予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9例患者术后颈动脉再通,其中,术前顺向血流4例,逆向血流5例。结论全脑动脉造影对于颈动脉闭塞患者而言,其优势在于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价以及对全脑血管整体情况的判断,但其尚不能取代其他的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文献复习及分析1例典型非Galen脑动静脉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探讨该病在同时伴有深静脉(Galen静脉)引流时的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方法 对1例6岁非Galen脑动静脉瘘女童行血管内分期栓塞(球囊 NBCA)及术后辅以全身降压、镇静、抗凝为主的治疗方案。结果 患儿围手术期出现瘘口旁脑血肿,手术清除。5个月后随访,颅内异常扩张的静脉球消失;Galen静脉、直窦形态恢复正常;面部青肿消失。颅内血流恢复正常。结论 非Galen脑动静脉瘘主要以血管内栓塞为主。在伴有深静脉Galen静脉)引流时要充分考虑瘘口闭塞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可能的后果。治疗方案的制订主要围绕使患者平稳适应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来进行,如术中术后的降压、抗凝、镇静等.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20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及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203例,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两类4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203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86例临床症状消失;5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24个月随访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复查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 ,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 ,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 ,并沿神经根走行 ,进出椎管 ,每一节段均有两对 ,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 ,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 ,并在髓内发出分支 ,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 ,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 ,在外侧方。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 :脊髓前动脉在胎龄 8周时 ,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 ,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 ,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 ,逐渐演化过来的  相似文献   
17.
<正>我院白2000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35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7 -66岁,平均48岁。32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表现为动眼神经麻痹,1例仅表现为单纯头痛。动脉瘤Hunt- Hess分级:Ⅰ-Ⅱ级33例,Ⅲ级2例。3天内实施手术7例, 其余28例于14-28天内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形臂C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形臂CT成像技术应用于1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图像获取和处理,静脉注射对比剂经VasoCT获取类似CTA的脑血管图像,评估脑血管再通后脑出血或梗死风险.结果 C形臂CT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诊断血管缺血病变;152例血管内接触溶栓治疗后发现脑血管再通高灌注引发脑出血17例(前循环出血11例,后循环出血6例),经积极抢救治疗12例痊愈;可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植入支架信息.结论 C臂CT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有利于及时快速诊断脑缺血病变,迅速发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时有效抢救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8例Galen静脉动脉瘤样扩张(VGAD),并对其分型、血流动力学变化所致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自1986年5月~1996年5月,在4000例脑血管造影中检出VGAD8例,进一步检查:CT3例,MRI2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行栓塞治疗6例,栓塞加X-刀治疗1例,未治1例. 栓塞材料为IBCA或NBCA.结果:症状消失2例,好转4例,无效1例.结论:已证明此种栓塞技术对于VGAD的治疗是有效的,重要的是要了解VGAD的分型和有关血流动力学变化,常需多次栓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是对国产a-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a-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和进口N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s)后病理学对比研究。方法:32例脑AVMs用国产IBCA、NBCA和进口NBCA经过1~3次栓塞后,最短10h,最长193d行脑AVMs切除,所有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①管腔内有胶样物质;②血管壁及周围脑组织急性期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伴血管壁变性、坏死,中晚期以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中晚期营腔内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③血管壁纤维化、钙化;④未发现栓塞剂移至管腔外或脑实质内的现象,被栓塞的血管腔内未见血管重生及再通现象。国产NBCA与进口NBCA病理变化相似。结论:①IBCA和NBCA可做永久性栓塞剂;②国产IBCA、NBCA可代替进口同类产品;③IBCA和NBCA的病理变化相似;④未发现有致畸致癌作用.无AVM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