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43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介入方法 治疗血管损伤13例.损伤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静脉和股动脉,病变类型表现为刀刺伤后动静脉内瘘形成3例、血管裂伤伴周围血肿4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损伤修复术后狭窄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9例(10枚)、网状支架置入1例、球囊封堵2例、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 13例介入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内漏、左锁骨上动脉-颈内静脉瘘患者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造影剂从颈内静脉渗出,均未作进一步处理,患者痊愈.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平均9.3个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少量咯血,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或支架内狭窄,无病变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2.
孟庆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6):684-690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3.
亚急性、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43例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血栓消融的操作方法、下腔静脉滤器的选择及放置的时间。方法 选择严重的亚急性、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 4 3例 ,先置入滤器 ,再消融血栓、球囊扩张髂静脉病变、有明显回缩者放置支架、最后做临时性股动静脉瘘。结果 35例治疗成功 ,8例失败。髂静脉狭窄 33例 ,放置支架 10例。放置的滤器中 ,永久性 11例 ,临时性 2 4例。随访 33例 ,3~ 30个月 ,2 5例患肢肿胀消退 ,8例出现血栓后综合征 ,18例血管造影 ,8例髂股静脉通畅 ,5例髂股静脉狭窄 ,3例髂静脉闭塞 ,2例股静脉闭塞。结论 本方法为亚急性和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4.
目的构建hVEGF165真核表达载体,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基础研究。方法设计引物后ECV304细胞克隆基因,构建真核表达型的PcDNA3.0-hVEGF165。EGM-2MV培养基培养大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电镜鉴定EPC,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EPC,转染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VEGF蛋白水平,MTT法评价VEGF转染EPC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构建真核表达型的PcDNA3.0-hVEGF165成功,EGM-2MV培养出的大鼠骨髓EPC能表达CD34、CD133、FLK-1等特征性的细胞表面标志,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转染EPC能表达较高浓度的VEGF蛋白水平,VEGF转染后对EPC的增殖无影响。结论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EPC后能表达一定浓度的VEGF蛋白,并对EPC的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究与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90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次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干预率、IL-1β、INF-γ、NF-kB、VEGF表达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手术或介入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IL-1β、INF-γ、NF-kB及VEGF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相比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生存率较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TAO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术+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肢均行CTA或MRA检查或术中股动脉穿刺行动脉插管造影,评估下肢病变段动脉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14条下肢先均在手术室进行PBSC小腿肌肉注射,再行介入手术(球囊扩张术、置管溶栓术、支架植入术中的一种或几种)治疗,并予PBSC血管腔内注射。结果:1条患肢坏疽继续加重,术后第5日行右下肢第3、4、5趾截断术。术后一周12条患肢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冷感、麻木感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6±0.18增加到0.78±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个月3条患肢足部溃疡愈合,6条患肢动脉造影可见较多新侧枝血管形成。以下肢CTA和踝肱指数检查指标进行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为90.1%,6个月通畅率为81.8%,12个月的通畅率为72.7%。结论: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介入治疗TAO,特别是有完全闭塞而不能打通、远端无流出道病变血管的患者,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弥补,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肢血供,促...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27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下肢缺血的症状,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麻木,无脉,皮肤苍白,在DSA行手术取栓治疗,术毕均行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者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27例治疗全部成功.救肢成功25例,20例患者术后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2例患者行截肢术.截肢率7.4%.结论 手术联合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能提高救肢率及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0.
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氯胺酮静脉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探讨其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选择60例做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患儿,随机分成氯胺酮组(K组)和丙泊酚组(P组),记录术中患儿体动,呼吸,心率,ECG,SpO2的变化,并随时调整麻醉深度,满足手术要求。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后清醒时间P组明显快于K组(P〈0.01)。两组相比,P组患儿术中安静,经过平稳,可较好的耐受手术,且呼吸循环影响轻微,诱导及苏醒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相对于过去传统的氯胺酮麻醉,丙泊酚麻醉在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中更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