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在椎管内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09—2019-10治疗18例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应用超声骨刀经骨切开病变节段及上、下椎体棘突椎板复合体,以一侧棘上韧带为蒂掀开棘突椎板复合体打开椎管,肿瘤切除后将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的神经恢复情况,术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了解截骨面对位及愈合情况。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2个月,术后行X线、CT及MRI检查提示肿瘤无残留或原位复发,回植椎板位置良好,平均4.5个月回植椎板骨性愈合,未见继发医源性椎管狭窄、节段不稳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超声骨刀切开、带蒂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治疗原发性椎管内肿瘤椎管,有助于重建脊柱的解剖结构,维护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PVP)针对保守治疗无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经DR、CT、MRI检查,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明确诊断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经超过八周保守治疗,疗效差的病例,共涉及40个椎体,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在C型臂监视下,经皮穿刺,对伤椎注入骨水泥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颈后路有限化双开门椎管扩大纳米仿生骨棘突间植入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7月至2013年2月,采用颈后路有限化双开门椎管扩大纳米仿生骨棘突间植入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9例.男35例,女14例.年龄35 ~ 69岁,中位数52岁.病变节段C3 ~ C513例、C3~C616例、C4 ~ C720例.均未合并颈椎不稳及颈椎后凸畸形.病程8 ~35个月,中位数21个月.随访观察颈部功能恢复、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 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CT检查显示C3 ~ C7椎管矢状径均较术前增大.植骨融合情况良好,完全骨性融合42例,部分骨性融合6例,未融合1例.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植骨块脱落及椎板“再关门”.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出现C5神经根牵拉症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术后1周[(13.6±2.9)分]及末次随访[(13.7±3.1)分]均高于术前[(8.2±1.2)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1周[(2.6±1.1)分]及末次随访[(2.1±0.8)分]均低于术前[(8.5±1.4)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17分法)评定疗效,优38例、良7例、可3例、差1例.结论:颈后路有限化双开门椎管扩大纳米仿生骨棘突间植入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扩大颈椎椎管矢状径,改善颈部功能,具有疗效好、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1~43岁,中位数39.5岁。病变节段位于C_(4~5)5例、C_(5~6)7例、C_(6~7)2例。病程2.5~5.7年,中位数3.5年。术后随访观察颈部疼痛缓解、颈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1例因出现脑血管疾病而脱落,其余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33个月,中位数27个月。2例末梢神经功能恢复不良,1例偶有颈部疼痛症状,均经电针等治疗后好转。13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脊髓神经损伤。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6.01±1.21)分、术后6个月(2.23±0.63)分、术后12个月(2.23±0.63)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17分法)评分,术前(11.35±1.51)分、术后6个月(15.02±0.63)分、术后12个月(15.79±0.71)分。结论:后路Quadrant通道下锁孔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分区法椎间孔切开在颈椎后路内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重复性。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内镜下分区法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5~56(47.3±5.1)岁。手术节段:C_(4,5) 6例,C_(5,6) 10例,C_(6,7) 5例。采取分区法在内镜下完成椎间孔切开,再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d、术后1周的NDI及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6.10±26.39)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18.25) ml,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9个月,中位数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术后1周VAS评分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周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内镜下应用分区法行椎间孔切开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可靠、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脊柱术后D-二聚体(D—dimer)浓度的变化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3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48岁。颈椎疾病15例,胸椎疾病4例,腰椎疾病44例。外伤骨折患者30例,非外伤患者33例,合并神经损伤11例。根据血浆D-dimer浓度≥500μg/L为阳性,〈500μg/L为阴性的标准,把病例分为D—dimer阳性组和D—dimer阴性组。分别取入院时、术后2h及术后1、2、3、4、6、8、10、15d不同时间点的清晨空腹静脉血。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植入物、体位、年龄、出血量、体重及术前血浆D—dime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例中19例术后D—dimer≥500μg/L,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2例DVT阳性,分别于术后3d及5d发现,均为外伤性腰椎骨折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均出现在D-dimer阳性组,D—dimer阴性组中无DVT发生。结论:脊柱术后D—dimer浓度的监测可以有效筛查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7例新鲜齿状突骨折,其中Ⅱ型骨折13例,Ⅲ型骨折4例,其中骨折移位12例,无移位5例,术中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给予颅骨牵引复位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后,给予为微创经皮前路穿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12例移位骨折均成功复位,16例行微创经皮前路穿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1例不能有效内固定改行Halo架外固定。随访9~18个月,平均14.2个月,14例骨性愈合,2例延迟愈合,末次随访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效。结论:微创经皮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的缓解和患者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体重指数显示肥胖女性患者和正常的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统计患者的体重指数,分为肥胖组和正常组。统计手术前后应用VAS测量的患者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学的处理。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缓解较术前明显减轻,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在术后第1d和术后1周、2周时,肥胖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的患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2周后的疼痛二者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术后4周后和6个月时的疼痛缓解在统计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肥胖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椎体成型术后疼痛的近期缓解较差,需要疼痛干预。  相似文献   
29.
30.
肱骨外髁骨折为儿童肘部常见骨折,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临床上易发生漏诊、误治致肱骨外髁骨折为陈旧性骨折,造成骨折不愈合及肘关节功能障碍。自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作者采用钢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治疗因误诊误治导致的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20例,经随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