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7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了解我国单用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现状,为进一步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全国26家医院(包括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 061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单用奥氮平治疗的现况调查。结果:①单用奥氮平治疗有效患者2 572例(84%),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分显著下降(P0.01);②服用奥氮平剂量越大,维持治疗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达到治疗有效;③最常合并镇静催眠药物,其次是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滞剂和降糖药;④最常出现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依次为血清催乳素,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结论:①单用奥氮平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明显下降,且服用时间越长,剂量越大,疗效越好;②单用奥氮平治疗的患者糖脂异常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③有较多患者合并使用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剂。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慢性温和未预知应激抑郁模型及氟西汀对大鼠海马与杏仁核神经元BDNF/Trk与NT-3/Tr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慢性应激模型组、氟西汀组与生理盐水组。选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造模,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应激与氟西汀处理的大鼠海马与杏仁核BDNF/TrkB蛋白和信使核酸的表达。结果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两干预组海马海马回区(CA)与齿状核(DG)BDNF表达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杏仁核的表达则相似。慢性应激组与氟西汀组NT-3在海马与齿状核受调节的方向迥异。TrkB与TrkC表达水平与其配体调节方向略有差别。结论慢性温和未预知应激与氟西汀对海马与杏仁核BDNF/Trk与NT-3/TrkC表达的不同调节方向,可能反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动物的病理过程与氟西汀治疗效应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3.
神经发育危险因素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发育危险因素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前分裂样及分裂型特质量表(PSST)和病前社会适应量表(PSA),对166个家系中的3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307名正常同胞(对照组)进行评定和病例-对照研究,并将所有研究对象以PSST和PSA评分按照1/3位数划分为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进行比较。对两组神经发育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经病例-对照分析,高热惊厥及婴幼儿期患严重疾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有关[比数比(OR)值分别为6.05和2.64,P值为0.02和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亦提示这两个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高热惊厥的OR=4.7,P=0.06,婴幼儿期患严重疾病的OR=2.7,P=0.02)。(2)高热惊厥、婴幼儿期患严重疾病与PSST和/或PSA高分数有一定关系。PSST及PSA的高分和中分者患精神分裂症的机会较低分者增加(P<0.001)。结论高热惊厥及婴幼儿期患严重疾病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这两个因素可能与儿童、青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54.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抑郁症和焦虑症障碍的共病率,以及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对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SDS)和临床大体量表(CGI)评估.观察流行病学资料,焦虑和抑郁症状群、自杀状况.用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中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清单评定患者合并的焦虑障碍.结果 共入组508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为269例(53.0%),294例(57.9%)有过自杀观念,55例(10.8%)曾有自杀行为.45例(8.9%)伴精神病性症状.HAMD量表总分平均为(32.6±7.7)分;HAMA量表平均为(21.0±7.3)分,其中78.5%患者大于14分.抑郁症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8.9%(350例),16.7%共病多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种类分布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为56.1%.焦虑对抑郁症的临床严重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在共病与非共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36.0%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结论 抑郁症与焦虑共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合并的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55.
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康复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是全面康复的组成部分,即运用可行的手段,尽量纠正病理心理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适应社会的功能状态。药物治疗虽然能较好的控制阳性症状.但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常导致患者的退缩行为,影响其对未来的计划.生存质量减低。同时由于50%-75%的患者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发病.严重地妨碍他们对社会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所有这些使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康复成为成功治疗疾病必需的途径。本文对四种经验上有效的方法及近期的研究结果做以下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P30 0 是否可以作为精神分裂症遗传标记。方法 对 4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 83名父母和 12 0名正常人进行视觉P30 0 的检查 ;探索患者组和亲属组的COMT 15 8(Met/Val)基因频率与P30 0 的改变有无相关性。结果 ①患者组P30 0 的潜伏期和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和P <0 0 2 ) ;②与对照组比较 ,亲属组P30 0 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 ,但结果不具显著性 (P <0 15和P <0 2 7) ;③未发现P30 0 与COMT 15 8(Met/Val)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联。结论 研究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P30 0 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 ;但未能发现P30 0 作为遗传标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7.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海马代谢的磁共振质子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双侧海马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的代谢特点.方法 运用1H-MRS成像系统检测16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1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双侧海马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醇(mI)及肌酸(Cr)4种代谢产物,分别计算双侧NAA/Cr、Cho/Cr及mI/Cr.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偏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对照组左侧海马NAA/Cr(1.43±0.19),明显高于右侧(1.21±0.10),P<0.01.患者组双侧海马NAA/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海马NAA/Cr(1.44±0.31),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10),P<0.01.未发现患者组海马的任何代谢指标与病程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的相关性(P>0.05).结论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右侧海马代谢增强,双侧海马NAA/Cr不对称性消失.  相似文献   
58.
目的:为了探索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将分裂样特质作为"内表型"进行遗传学分析,研究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脯氨酸脱氢酶(PRODH)、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与分裂样特质的相关性,为寻找精神分裂症的相关候选基因提供资料。方法: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限制因素,在成都市5城区随机抽取了465名健康成年人纳入研究,采用分裂样人格问卷(SPQ)进行人格评定。用SPSS11.0软件对入组者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与SPQ相关得分进行回归分析。采用QTPHASE软件分别对COMT(rs4680G/A、rs165599G/A)、PRODH(1852G/A、1945G/A)、BDNF(rs6265)基因和SPQ的相关得分进行等位基因、单倍型的定量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基因型与分裂样特质的相关分析。结果:受教育年限与SPQ的7个亚量表分(牵连观念、奇怪的信念或怪异的思维除外)、3个因子分和总分均存在相关性得分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检验校正前COMTrs4680G/A与怪异言语(配对等位基因P=0.04;配对基因型P=0.049)、多疑亚量表(配对基因型P=0.024)均存在相关;BDNFrs6265与因子2人际关系存在相关(配对基因型P=0.027)。多重检验校正后则上述相关性消失。另外,仅在男性个体中发现COMTrs4680G/A与SPQ总分、瓦解因子、情感狭窄亚量表相关。结论:COMTrs4680G/A可能与男性分裂样特质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9.
患者 ,女性 ,38岁 ,已婚 ,大专文化 ,教师 ,住院号 61 7456。因耳鸣 7天后耳聋 7天。曾在当地县医院五官科就诊 ,服药治疗无效 ,进一步来我院就诊。经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医生体检、声阻抗、听诱发电位检查未发现异常 ,而电测听显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诊断“功能性耳聋”。转入精神科住院治疗。入院后 ,患者丈夫提供病史 ,反应患者病前人格特征争强好胜 ,好面子 ,但未反应出病前有心理社会因素。患者也表示病前没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入院后体检 :除“耳聋”外未发现异常 ,患者能通过书写与手势叙述病情 ,对自己的病情无焦急的表现 ,情绪平…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实验,干预措施为认知行为疗法。严格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4进行数据分析。使用标准化均数差计算试验的效应大小,并用I2检验评估样本的异质性。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计1035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缓解医学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SMD=-0.33(n=1035,CI=-0.45-0.20),P<0.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对医学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产生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