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21.
为了解某客车生产企业电焊作业的职业病危害状况,对电焊作业岗位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138名电焊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强度为69.7~102.9 dB(A),噪声超标点3个,超标率为21.4%。;锰平均浓度为0.11 mg/m3,锰超标点4个,超标率为44.4%。职业健康检查有18.1%的受检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眼干、咽部不适等症状,8.0%出现轻度限制性肺功能障碍,26.1%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异常。提示,电焊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和锰的职业病危害情况较为严重。电焊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以呼吸系统和听力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322.
323.
杨跃新  姚建华  刘强 《职业与健康》2014,(21):3009-3013
目的了解2006—2013年苏州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状况,为完善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汇总2006—2013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3年苏州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单位数17 200家,点位数214 736个,化学有害因素占总监测数的54.68%,物理因素占35.58%,粉尘占9.74%;职业病危害因素总合格率为88.49%,粉尘合格率为87.65%,化学有害因素为95.87%,物理因素为76.72%。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占总单位数的53.09%,私有企业占42.08%,行业类型前3位依次是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制造业。结论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分布于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和私营企业,以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制造业为主,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  相似文献   
324.
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公民献血正式进入了无偿献血时代。但是,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虽然采血量逐年上升,但用血量增长更快,采供血失去平衡,造成临床用血紧张。本文主要分析血站发生血荒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25.
目的:探讨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骨膜外区)对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新五分区法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规律.结果:374例患者中血管瘤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34.75%(130/374),其中79.23%(103/130)分布于肌锥内区.淋巴瘤分布以锥外单区域为主,炎性假瘤的分布多见于混合区域(χ2=13.63,P<0.001).病例数超过10例的眼眶占位性病变各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恶性病变在肌锥内区、外区及混合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内/外=66.53,P<0.001;χ2内/混=88.17,P<0.001;χ2外/混=5.078,P=0.024<0.05).肌锥内区良性病变(99.18%,121/122)>肌锥外区(56.12%,78/139)>混合型(36.96%,17/46);恶性肿瘤混合型(63.04%,29/46)>肌锥外区(43.88%,61/139)>肌锥内区(0.82%,1/122).结论: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下各分区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新五分区法有助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326.
采用流式细胞术、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活动期、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小板膜CD62P、CD41及血清TNF-α水平。结果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小板膜CD62p、CD41、血清TNF-α水平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三者与病情活动显著相关。血清TNF-α与血小板膜CD62p和CD41呈正相关(r分别为0.74、0.67,P均〈0.05)。认为血小板膜CD62p、CD41、血清TNF-α水平可作为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27.
目的探讨改良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扭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踝关节扭伤治疗后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共23例,采用改良的Brostrom法联合踝关节镜进行治疗,AOF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的治疗效果。结果踝关节镜检查发现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滑膜增生,其中发生软骨损伤18例,Ⅱ~Ⅲ度损伤为主。术后1年患者AOFAS分项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结论采用改良Brostrom术式结合踝关节镜治疗踝关节扭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短期随访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328.
目的 探讨DHS、PFNA和Intertan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10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DHS固定34例(DHS组)、PFNA固定33例(PFNA组)、Intertan钉固定34例(INTERTAN组),观察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并随访疗效.结果 DHS组手术时间[(85.1±8.9)、(63.1±8.2)、(57.9±9.2)min,F=12.761,P<0.001]、术中出血量[(350.1±80.2)、(137.5 ±35.4)、(125.2±38.2) ml,F=20.462,P<0.001]和术后引流量[(125.3±20.4)、69.4±9.2)、(74.6±10.4) ml,F=15.871,P<0.001]显著高于PFNA组和INTERTAN组.INTERTA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P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HgS组骨折不愈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8.82%与0和0,x2=6.092,P=0.047).DHS组、PFNA组和INTERTAN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2.4% (28/34)、87.9%(29/33)、85.3% (29/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91,P>0.05).结论 Intertan钉和PFNA手术时间短、抗旋转能力强,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较DHS更适用于治疗老年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329.
重度颅脑损伤预后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某些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1997年元月~ 2 0 0 3年元月收治的 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 ,观察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等三个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早期低血压组病死率高于非低血压组 (P <0 .0 5 ) ,2 4h随机血糖≥ 11.1mmol/L组病死率高于 <11.1mmol/L组 (P <0 .0 5 ) ,GCS分值愈低 ,病死率愈高 (P <0 .0 1)。结论 早期血压、血糖、Glassgow评分均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30.
目的对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分期依旧困难。本研究旨在利用人工智能的ResNet-3D算法构建一种矢量向量模型(SVM)分类器,来预测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方法由放射科医生按原始格式,回顾性提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同时性腹膜转移或无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增强CT图像;从专业随访人员维护的结直肠癌数据库中,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期资料。排除术后异时性腹膜转移、或肿瘤复发的患者以及无法获得增强CT扫描原始图像者。应用ITK-SNAP软件在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的术前增强CT扫描图像中勾画原发肿瘤,提取肿瘤邻近腹膜的特征,建立一种ResNet-3D+SVM分类器。再利用测试集对ResNet-3D+SVM分类器的效能进行评估,并与放射科医生常规CT的诊断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同时性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74例和同期无腹膜转移的96例患者共计170例入组,被随机分为训练组(腹膜转移54例,非腹膜转移76例)和测试组(腹膜转移和非腹膜转移各20例)。通过深度学习构建的ResNet-3D算法只用了34 s就分析完了所有40例测试组患者的7837张测试图像。为了提高该模型对腹膜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将ResNet-3D的人工智能(AI)模型与12个腹膜腹膜转移特征相结合,构建了SVM分类器(均P<0.05)。该分类器的腹膜转移诊断准确率为94.11%,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0.912~0.944),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4.44%,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94.44%。其诊断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增强CT(AUC:0.791)。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ResNet-3D+SVM分类器,在诊断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中显示出很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