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获取纯度较高的O-2A细胞系细胞并探索其分化规律。方法根据星形胶质细胞、O-2A祖细胞的生长时间差异及细胞的粘附特性不同,采用振荡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1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分离纯化O-2A祖细胞。结果纯化的O-2A祖细胞胞体呈椭圆形,具有典型的双极突起;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的纯度达90%。在有血清的情况下,O-2A祖细胞定向分化为2型星形胶质细胞;在无血清的情况下,定向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结论通过振荡法和差速贴壁法,结合1型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离纯化培养的O-2A祖细胞具有双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初步探讨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及D-半乳糖(D—gal)联合构建的复合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中枢神经、血清及牙周组织的炎症因子的表达。方法采用24只2月龄雄性SD大鼠,共分2组,腹腔注射及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腹腔注射D—gal联合侧脑室注射A13—42建立的复合型AD模型组。Mom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神经元数量和形态变化,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各部分(皮质、海马)、血清及牙周组织中炎症因子(CRP,IL-1,IL-6,TNF-α。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型AD模型组大鼠海马、皮质中神经元形态皱缩,数量减少;CRP,IL-1,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血清和牙周组织中的CRP,IL-1,IL-6,TNF-α表达水平也升高〈0.01)。结论建立复合型AD模型,可较全面地模拟中枢神经炎症;牙周炎症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原代混合培养、分离、纯化获得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3个组:对照组(C组,加入D-Hank's液);谷氨酸组(G组,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25μmol/L);谷氨酸和氯胺酮组(GK组,先加入谷氨酸至终浓度125μmol/L,30 min后加入氯胺酮至终浓度1 mmol/L)。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种类及LC3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beclin-1、bcl-2、LC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G组细胞内beclin-1、beclin-1/bcl-2、LC3Ⅱ/LC3Ⅰ蛋白表达较C组上升,bcl-2蛋白表达较C组下降(均P〈0.05)。GK组细胞内beclin-1、beclin-l/bcl-2、LC3Ⅱ/LC3Ⅰ蛋白表达较G组下降,bcl-2蛋白表达较G组上升(均P〈0.05)。结论 125μmol/L谷氨酸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1 mmol/L氯胺酮可抑制谷氨酸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的自噬和凋亡。  相似文献   
24.
幼年大鼠臂丛根性损伤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幼年大鼠臂丛损伤动物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只幼年(P18)SPF级SD大鼠,手术撕脱实验组大鼠左侧臂丛根(C5~C7),造成大鼠臂丛根性撕伤,观察大鼠行为学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SD大鼠行为学出现明显异常,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数量上较对照组显著减少;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结论:该方法可成功构建幼年SD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动物模型,为分娩性臂丛损伤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从人脑组织中克隆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因。方法:从胎脑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获得该基因的cDNA,构建pHBTR重组质粒,通过蓝白斑筛选及限制性内切酶鉴定,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500bp,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为50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将该基因与人胎盘TR基因比较发现两者的同源性为99%,在核苷酸序列上有5处碱基不同;且在氨基酸序列上也有4处不同。结论:首次获得中国人脑TR基因。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caspase-3抑制剂ⅢAc-DEVD-CMK干预治疗对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大鼠或不进行预处理(MCAO组),或分别经左侧侧脑室注射Ac-DEVD-CMK(DEVD组)、溶剂二甲亚砜(DMSO组)后,用线拴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Klenow标记及TUNEL染色技术检测鼠脑中单、双链DNA断裂;分别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中caspase 3和calpain mRNA及活性形式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DMSO组鼠脑缺血侧DNA单、双链断裂,caspase-3和calpain mRNA及活性蛋白质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DEVD组缺血侧脑中Klenow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caspase-3及calpain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Caspase-3抑制剂干预治疗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桩蛋白在大鼠两型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中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通过细胞培养并结合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观察了桩蛋白的mRNA及蛋白在大鼠两型星形胶质细胞T1A和T2A以及神经元中的表达。结果:RT-PCR显示体外培养的T1A表达桩蛋白mRNA,而T2A和神经元未表达桩蛋白mRNA;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桩蛋白主要分布于T1A的胞浆及突起中。结论:桩蛋白在T1A中表达,但未表达于T2A和神经元中;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桩蛋白在T1A中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抑制剂Ac-DEVD-CMK及Calpain抑制剂ALLN干预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alpain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经左侧侧脑室注射Ac-DEVD-CMK(DEVD组)、ALLN(ALLN组)、二者联合(DEVD+ALLN组)或溶剂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以及缺血对照组(MCAO组),诱导左侧MCA缺血2h,再灌注24或48h;再灌注24h进行TTC染色观察梗死灶的形成情况;分别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鼠脑中Calpain mRNA及活性蛋白的表达。结果DMSO组的各项指标与MCAO组差异无显著性;DEVD组或ALLN组缺血侧脑中Calpain mRNA及活性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二者合用作用最强。结论Caspase-3与Calpain均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它们进行治疗干预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褪黑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脊髓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Wister大鼠66只,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假手术组)、A组(单纯SCI组)及B组(MT治疗组).Sham组仅切除椎板未损伤脊髓;A、B两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成大鼠SCI模型,术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无水乙醇、褪黑素(100 mg/kg);Sham组于术后48 h、A和B组于术后8、24、48、72 h和7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测定伤段脊髓组织凋亡细胞数.结果 A组凋亡细胞百分率伤后24 h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B组凋亡细胞百分率伤后24 h、48 h及72 h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B组神经功能比A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SCI后应用MT可以抑制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影响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相关解剖学因素。方法成人上肢尸体标本8侧,解剖观察屈曲-旋前肌群、尺侧副韧带后束、尺侧副韧带前束和桡骨小头解剖特点;另用12侧上肢标本,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按不同顺序切断有关的结构,通过特制的生物力学装置,测量两种不同情况下肘关节的外翻稳定性。结果逐级切断各组内侧结构,其外翻角度增加无显著意义(P>0.05)。同时切除桡骨小头,外翻角度达到最大,外翻角度增加有显著意义(P<0.05)。在止点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达到最大。桡骨小头切除的同时切断内侧结构尤其是切断尺侧副韧带前束,外翻角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肘关节外翻稳定结构主要由桡骨小头和尺侧副韧带来维持,肘关节内侧前臂肌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