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0篇 |
内科学 | 3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83篇 |
预防医学 | 48篇 |
药学 | 45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纯化的重组结核分枝杆菌多表位肽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的能力,为新型结核疫苗的设计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纯化的重组表达多表位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活性,初步鉴定重组多表位肽的免疫原性。结果以刺激系数(SI)>3为界,多表位肽(10μmol)能刺激全部10例HLA-A*0201阳性(A2+)结核菌素阳性(PPD+)健康个体的PBMC发生增殖,SI为46.2±5.6;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单肽(平均SI为10.2±2.3)以及PPD(平均SI为15.6±3.6)引起的细胞增殖反应(P<0.01)。在多表位肽诱导的CTL细胞毒活性分析中以负载抗原肽(10μmol)的T2细胞作为靶细胞,多表位肽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多表位肽能诱导全部的10例A2+PPD+健康个体中CTL杀伤活性,平均活性分别为(86.2±9.6%),显著高于单肽[平均为(25.4±3.6)%]和PPD[平均为(22.6±2.8)%](P<0.01)。结论重组优化多表位肽在细胞水平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有效刺激PBMC产生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重组表达结核分枝杆菌Rv0309蛋白,以进一步探讨其免疫效应。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309的全长cDNA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成Rv0309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并以IPTG诱导表达,进一步经GST亲合层析柱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重组表达蛋白。结果获得了pGEX4T-Rv0309重组子,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诱导表达重组Rv0309蛋白,其条带大小约23000,与预期结果相符。结论成功地进行了结核分枝杆菌抗原Rv0309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结核病疫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 女性17例, 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 43例存活, 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 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 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高龄(OR=1.32, 95%CI:1.05~1.75, 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OR=2.25, 95%CI:1.6... 相似文献
74.
颗粒溶素对U937细胞分泌MCP-1、RANTES与TNF-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颗粒溶素对U937细胞分泌MCP-1、RANTES与TNF-α功能的影响.方法 ①在U937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乙酰肉豆蔻佛波酯(phorbol mynstate acetate,PMA),刺激2 d后,再加入不同组合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葡萄球菌的脂膜酸(lipoteichoic acid,ETA)、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刺激培养4 h后收集细胞上清,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含量.②在U937细胞或原代单核细胞中加入GNLY后,在37℃条件下,刺激4 h,收集上清,以ELISA分析MCP-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和RANTES(reduc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expression and secreted,正常T细胞活化时表达和分泌减少因子)的含量;收集细胞并抽提总RNA后,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部分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加入GNLY后,LPS诱导U937细胞分泌的TNF-α水平显著增加(P<0.05);U937细胞或单核细胞的MCP-1、RANTES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上清液中MCP-1和RANTES水平也增加(P<0.05).结论 GNLY可促进LPS诱导单核细胞分泌TNF-α,本身可刺激单核细胞表达MCP-1、RANTES增高,这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颗粒溶素的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异丙酚联合阿托品开展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5,自引:0,他引:115
周晔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5):311-312
我院自1998年4月起使用异丙酚作为麻醉药联合阿托品开展无痛人流,经临床观察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1998年4月至1998年10月行人流术患者132例,均为健康妊娠妇女,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80±45...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穿孔素(PF)、颗粒酶B(GrB)、颗粒溶素(GNLY)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银屑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全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PF、GrB和GNLY的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GrB、GNLY及PF的蛋白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患者及体检者血清中IL-4、IL-6、TNF-α及IFN-γ的水平。并分析PF、GrB和GNLY的蛋白表达水平与IL-4、IL-6、TNF-α及IFN-γ的相关性。结果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后,患者PBMC中GNLY、PF蛋白含量和mRNA均明显降低(P<0.01),而GrB无显著变化(P>0.05);IL-4水平显著下降(P<0.05),IL-6、TNF-α和IFN-γ显著升高(P<0.05)。PF和GNLY的蛋白表达水平与IL-6、TNF-α和IFN-γ成负相关,而与IL-4的水平成正相关,与GrB不相关。结论银屑病患者PF和GNLY的蛋白及mRNA表达与IL-4、IL-6、TNF-α和IFN-γ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外周血颗粒溶素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60例PBC患者颗粒溶素的mRNA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颗粒溶素水平,以100例体检健康者、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80例SLE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颗粒溶素mRNA的平均拷贝数(2.8±1.9)×10^8高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2.9)×10^6、SLE患者(9.5±2.4)×10^6和体检健康者(2.5±1.4)×10^6(P<0.01).血清中颗粒溶素的水平为(16.12±2.24)ng/ml,也显著高于体检健康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SLE患者.结论 FQ-PCR法检测颗粒溶素的mRNA水平及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颗粒溶素的浓度,有助于了解PBC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为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目的建立血浆中盐酸恩丹西酮(OND)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分析方法,并运用该法对盐酸恩丹西酮两对映体在大鼠体内的立体选择性药动学进行研究,同时使用计算机辅助分子模型设计及计算的方法确定两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峰位。方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手性选择剂,测定条件为:分离介质4%HP-β-CD的50 mmol·L-1磷酸-三乙胺缓冲液(HCl调至pH 2.77);分离电压30 kV,柱温20℃,进样电压30 kV,进样时间45 s,检测波长308 nm;大鼠血浆碱化后,乙酸乙酯提取。结果测定条件下OND基本达到基线分离,大鼠血浆样品测定不受内源性物质干扰。大鼠灌胃给药OND后,经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测定,计算两对映体在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得到两对映体之间在大鼠体内存在立体选择性药动学差异。结论本法简便可靠,可适用于OND在大鼠体内立体选择性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80.